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研究

作者

张桂

南京苏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摘要: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是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道路承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分析各种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及施工要点,为市政道路施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地基处理;加固技术;道路承载力

引言

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不均匀地基等,这些地质问题对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对于提高道路施工质量、保障城市交通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的重要性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路基承受着上部结构的荷载,包括车辆载重、环境因素(如降水、温度变化)以及可能的地基沉降。若地基处理不当,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可能导致路面裂缝、沉陷,甚至道路局部崩溃,对交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增加维护成本和安全隐患。因此,必须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抵抗这些内外部因素。其次,软土地基由于其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其承载力往往无法满足道路建设需求,容易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若不进行有效处理,将会对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如预压法、深层搅拌法、砂桩法和碎石桩法,可以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保障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性。再者,通过高压注浆,将浆液注入土体,填充孔隙,改善土体结构,显著提升地基强度。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难以处理的地基条件得以改善,为市政道路施工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道路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处理技术,如预压法的缓慢沉降控制,深层搅拌法的现场快速加固,砂桩法和碎石桩法的侧向约束效果,以及注浆加固技术的深度渗透和强度提升,可以针对具体工程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二、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分类及特点

2.1 换填法

换填法通过将原有地基土体挖除,然后回填以更具有承载力和稳定性的材料,如砂、砾石、卵石或者经过改良的粘土,以改善地基的工程特性。首先,回填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以减少水分积聚导致的地基软化;同时,材料的颗粒大小、级配以及均匀性也会影响新地基的稳定性。通常,较大的颗粒用于下层,较小的颗粒用于上层,以确保良好的排水性和结构稳定性。结构设计则涉及换填层的厚度、分层、过渡层以及与原地基的连接方式,这些因素关系到新地基的整体性和荷载传递的有效性。其次,换填法施工过程需严格控制,从地基开挖到回填材料的拌合、摊铺、碾压,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管理以确保质量。开挖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原地基土体的处理也需得当,避免遗留隐患。回填材料的拌合需均匀,防止不同粒径材料的分离影响整体性能。摊铺应确保厚度一致,碾压则要达到设计密实度,以保证新地基的承载力。再者,尽管换填法操作相对直观,但其有效性和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条件和回填材料的选择。

2.2 强夯法

强夯法通过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地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通过振实和振动消散孔隙水,从而达到强化地基的目的。在实施强夯法时,首先需对地基进行详尽的勘察,确定夯击点的位置和夯击能量。夯击点的布置通常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以保证能量的均匀传递。夯击能量,即夯锤的质量和落距的乘积,是决定地基强化效果的关键参数,需要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处理目标进行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强夯的次数和夯击顺序也需精心设计,以实现最大化的地基改良效果。然而,强夯法并非无懈可击。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对周边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可能引发的土体侧向挤出导致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可能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前需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如减小单次夯击能量、降低夯击频率或采用分层、分区的施工方式。

2.3 预压法

预压法通过在地基上施加预压荷载,促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土体固结,从而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预压法通常分为表面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种方式。首先,表面堆载预压是将重物直接堆放在地基上,通过重力作用使土体固结。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引起地面沉降和对临近结构物的压力。因此,堆载物的布局及控制预压荷载的均匀性至关重要,以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次,真空预压则是在地基上铺设密封膜,形成真空环境,通过抽真空的方式降低土体内部的水压,加速土体固结。此方法固结效果显著,而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但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在实际应用中,真空预压多用于深度较大、效用要求高的软土地基处理。再者,加载阶段是施加预压荷载,固结阶段是观察土体随时间的固结过程,卸载阶段是逐步减少或移除预压荷载,而监测阶段则是对整个预压过程的土体密度、沉降和地基强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预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预压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土的特性、预压荷载的大小、密封膜的完整性以及真空设备的效能。

2.4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通过向地基土体中注入化学浆液,利用化学反应改变土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首先,化学加固法的主要原理是浆液在地基中渗透后,与土体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相物质,这些物质填充了土体的孔隙,增加了土体的密实度,提升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常用的化学浆液包括水泥浆、石灰浆、硅酸钠浆以及一些特殊的化学添加剂。浆液的选择通常根据地基土的特性、环境条件以及加固目标来确定。其次,实施化学加固法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地基勘察,确定注浆的位置和深度,以及浆液的配比。注入方法通常通过钻孔并安装注浆管,然后使用高压注浆设备将浆液注入地基。注浆过程要控制好浆液的注入速度和压力,以确保浆液能够均匀渗透并充分反应。注浆后,通常需要对地基进行一段时间的固化,待化学反应完成,达到强化效果后,再进行后续的施工工序。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浆液可能会与地基土产生不良反应,造成土体性质恶化;浆液注入过程可能引发土体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不均匀沉降;此外,浆液的制备和处理需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

三、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施工要点

3.1 施工前的勘察与设计

在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施工中,施工前的勘察与设计为后续的施工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首先,地基勘察涉及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性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可以获取地基土层的分布、厚度、粒径组成、渗透性、压缩性等参数。同时,也需要了解地下水位、地震活动性、地层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性等信息。对这些数据的精确分析有助于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为设计出最适合的地基处理策略提供基础。其次,设计阶段则需根据勘察结果,结合道路设计荷载、使用年限、环境条件以及工程成本,选择最恰当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例如,对于深厚软土地基,可能需要考虑预压法或深层搅拌法;对于渗透性较强的地基,注浆加固技术可能更为适用;而对于砂性土或粘性土,砂桩法或换填法可能是有效的选择。再者,设计阶段还需考虑施工方法和顺序,以确保地基处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这可能包括预处理步骤(如降水或排水)、地基加固处理(如换填、强夯或固化)、以及后期的压实和监测。设计中还需关注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和结构的影响,比如振动控制、沉降预测以及对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施工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首先,无论是地基的开挖、处理材料的拌合,还是加固方法的执行,都应按照设计文件进行,不可随意改动。任何改动都可能影响地基的最终性能,甚至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其次,无论是回填材料、化学浆液还是加固材料,都应进行进场检验,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换填法,回填材料的颗粒大小、级配和均匀性需要严格控制;对于化学加固法,浆液的配比、流动性以及固化性能需进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用于施工,否则会对地基处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实施持续的监测与测试,以实时评估地基处理的效果。例如,在换填法中,应测量回填层的厚度和密实度;在强夯法中,通过监测沉降和侧向位移来评估地基的固结程度;在预压法中,要监控土体的固结速率和沉降量。这些数据为调整施工参数和判断处理效果提供了直接依据。再者,施工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按照工艺规程操作。例如,换填时需确保分层平整,强夯时应控制好夯击能量和频率,预压时需正确安装监测设备并调整预压荷载。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如噪声、振动和废弃物处理,也应符合环保要求。

3.3 施工后的验收与维护

施工后的验收与维护确保了项目质量的延续性和道路的长期稳定性,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首先,验收阶段是对施工成果的全面检验,以保证地基处理的最终效果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这包括对地基处理区域的外观检查,如表面平整度和是否有可见的不均匀沉降。同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以确认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如承载力测试、压缩模量检测、渗透性试验和变形观测。这些测试数据与施工前的地基勘察结果对比,可以评估地基处理技术的实际效果。如果测试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查找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化效果。其次,市政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车辆荷载、气候影响和时间累积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持续作用,这可能导致地基性能的逐渐衰退。因此,定期的维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对路面状况的监控、地基沉降的定期观测以及对地基结构的定期评估。通过维护,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微小的裂缝、局部沉降或渗透问题,然后采取对应的修复措施,如补强、修复或更换部分材料,以防止问题扩大。再者,在维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巡检等,以实现高效、精确的监测。这些技术可以实时提供地基状态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同时,对于软土地基,可能需要增加维护频次,因为这类地基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降水、冻融循环等,需要更频繁的监控和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是确保道路施工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的关键。通过科学勘察、精心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及后期维护,可以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保障道路稳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地基处理技术将更加高效、环保。市政部门应持续关注新技术发展,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为城市建设更高质量的道路基础设施,助力城市交通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赵.桥梁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7):91-92.

[2]吴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与创新,2021,(05):98-99.

[3]程严毅.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河南科技,2020,(0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