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郭强
昆山市千灯镇亭林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300
摘 要:青少年体育训练中,田径运动以其对体能、技巧及心理承受力的综合要求而备受瞩目。近些年,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建设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成为焦点。心理层面的锻炼,作为提升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关键方式,能够助力青少年田径选手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抗压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进而促进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的提升。尽管如此,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中心理训练的具体应用方法,相关研究尚显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分析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有效策略,旨在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建议,以期提升他们的运动表现,并助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心理训练;青少年田径训练;应用;策略
1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影响因素
1.1主观因素
1.性格特质。青少年个体因成长背景、生活轨迹、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格特点呈现出多样化,大致可分为外向开朗、内敛沉稳、孤僻忧郁三大类型。外向开朗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面对各种训练状况能灵活应对,情绪稳定不易波动;内敛沉稳的青少年运动员通常训练自觉性、自主性较强,能较好地适应训练计划;孤僻忧郁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中行动迟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较弱且易出现心理问题。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特质的青少年运动员在心理变化和田径训练成果上存在差异。2.自我反思与自信。强大的自我反思和自信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利器,良好的自我反思和自信心态有助于运动员积极训练,提高运动技能和比赛成绩。研究发现,长期、稳定、有计划的训练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在比赛中有效应对竞技变化,取得最佳成绩。3.目标不明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缺乏运动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会严重影响其训练效率。研究发现,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中缺乏明确的自我训练目标,训练随意、敷衍,难以高效完成训练任务。4.适应力。适应力是指对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适应力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具备良好适应力的运动员能高效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积累的训练次数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适应力差的运动员往往难以快速融入训练集体,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无法正确认识自我能力,训练和比赛成绩难以突破。
1.2客观因素
1.竞赛规模与运动员负担。竞赛的规模直接体现了运动员所承受的训练压力,规模越庞大,青少年田径选手面临的训练任务和心理压力就越重。这种压力会导致心理负担增加,对于心理调适能力不足的运动员来说,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自信心动摇。同时,获得的高强度荣誉感也可能在无形中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这将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产生负面影响。2.外部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如伤病、教练指导、训练设备、气候条件等,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田径运动涵盖了跳跃、奔跑、投掷三个部分,这些项目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常见的损伤如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这些伤病都会对青少年的运动心理造成影响。教练在训练中的讲解和示范如果不够准确,要求过于严格,也可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障碍。此外,训练场地和设备的落后或不完善,同样会打击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和情绪。气候条件,如高温天气,也会让运动员感到焦躁不安,影响训练效果。由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社会经验上尚显不足,他们的心理状态易受内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为了确保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必须探究引发心理变化的多种原因,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以减轻心理因素对运动训练的负面作用。
2心理训练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2.1根据个体差异,个性化定制心理训练计划
针对每位运动员的独特性格和比赛需求,需打造个性化的心理锻炼方案,旨在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该方案融合了多样化的心理锻炼手段与技巧,涵盖了思维重塑、情绪控制、压力应对等方面,旨在全方位增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和竞赛能力。同时,需依据运动员的训练日程和赛事安排,科学规划心理锻炼的频率与强度,保障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最为关键的是,心理锻炼方案应重视运动员的主动参与和意见反馈,激励他们投身于心理锻炼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内容,确保训练效果的长久性和连贯性。
2.2注重运动员的参与和反馈
在拟定心理锻炼方案时,指导者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投入及其反馈信息。应激励运动员热心投入心理锻炼之中,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参与空间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与此同时,要实时搜集并研究运动员的反馈,对心理锻炼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与修正,以保障锻炼效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最为关键的是,指导者及心理辅导人员需与运动员搭建起和谐的交流与信赖关系,助力他们认识到心理锻炼的价值,并携手增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比赛成绩。
2.3及时评估心理训练效果,调整训练计划
在拟定心理锻炼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与解析,这涵盖了情感状态、抗压能力、自我信念、注意力等关键要素。借助心理评估和交谈,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特质和具体需求,进而为其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心理锻炼方案。依据运动员的训练进度和竞赛安排,精心设计心理锻炼的时机与强度。在常规训练环节,可以通过集体训练营、一对一指导、团队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有计划的心理锻炼;而在赛事临近之际,则实施专门的心理锻炼策略,助力运动员有效应对竞赛中的压力和情绪波动。此外,重视心理锻炼的连贯性与持久性,保证锻炼成果能在运动员的比赛中持续显现。总体而言,为田径运动员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锻炼方案对其全面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运动员心理素质和需求的深入评估,科学安排锻炼的周期与强度,运用多样化的锻炼手段和技巧,并重视运动员的参与感与反馈,有助于显著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竞技水平,为他们在运动生涯中创造更佳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提高教练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指导能力
训练者的心理素养和辅导水平对于运动员的心理建设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训练者必须拥有情绪调控、交流艺术、自我认知等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洞察并满足运动员的心理需求。在此领域,训练者可以采取四种策略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和辅导水平。(1)掌握情绪调控技巧。训练者需学习情绪调控技巧,以便在遭遇挑战和压力时仍能保持沉着和清醒,这样他们在训练或竞赛中就能为运动员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协助运动员情绪稳定。(2)提升交流艺术。训练者应具备出色的交流能力,以便帮助运动员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各类状况。训练者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聆听和传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与不同性格的运动员进行有效沟通。(3)强化自我认知。训练者需加强自我认知,明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运动员产生的效应。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等手段,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4)习得心理建设技巧。训练者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建设技巧,如深呼吸法、放松训练、认知重塑等,以帮助运动员处理情绪困扰。
结论
文章深入剖析了青少年田径运动中心理锻炼的策略运用。本文详尽介绍了青少年心理特点、心理锻炼技巧以及构建合理心理训练方案等多个维度,目的在于为青少年田径选手的心理锻炼给予理论及操作层面的指引,助力他们在训练和竞赛中实现更佳表现。期望本研究能为青少年田径选手的心理锻炼带来实用的借鉴,助力他们在运动生涯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鞠永涛,董立辉.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特点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10(3):24–25.
[2]冯子禄,李辉.高校田径体能训练要点及训练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1):84–85.
[3]杨静.青少年田径运动科学化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8):85–86.
[4]张萍.田径运动教学中的运动伤害与防范措施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