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论全面育人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体现

作者

林立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福建福州 350005

摘 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中,全面育人观应运而生,其强调教育工作的全面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劳动素质、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品德修养等多项素质能力的发展。小学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应当有效融入全面育人观,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基于此,本文简单探讨了全面育人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体现,以供相关同仁借鉴。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全面育人观

引言:全面育人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相比传统教育观来讲,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要求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理应有效渗透全面育人观,不断优化各项工作,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故而,针对全面育人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体现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变育人模式,促进五育落实

1.坚持德育为先

德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远远高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之可以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三观,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为此,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必须立足全面育人观,将德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期间,必须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指的是除了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以外,其他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将德育有效融入到各科教学当中,提高德育效果;全程育人强调德育不仅限于某节课、某种活动场合,而是应当贯穿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受到长期的教育影响;全方位育人在于构建立体化、系统化的德育体系,例如,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1]。

2.提升智育质量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智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智育。其实不然,智育不仅需要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还能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将其看作人生成长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智育方面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成长,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学习;第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偏好等制定学习计划,关注个人价值实现,尤其是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合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第三,培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正确应对成长中各种问题,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重视体育锻炼

在素质教育的普及下,体育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现实当中,仍有不少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课时安排少、体育教学条件差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全面育人观下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需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确保体育课时足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足够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及体能状况、学校硬件条件配备,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如乒乓球、篮球、游泳、武术、啦啦操等,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再者,积极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确保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最后,应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更多科学的运动知识,从而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2]。

4.注重美育熏陶

美育作为全面育人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主要是培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能提升其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要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如开设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有关美育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从中获得美育熏陶;其次,打造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如通过壁画、雕塑等装饰品,营造出具有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最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学习创造美的方法。

5.培养劳动素质

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在全面育人观下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学校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日常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各科教学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此外,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不能将其简单看作简单劳动,如做家务,还应将其学生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如学习电子电路、园艺种植、手工制作等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在劳动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落实全面育人观的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应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家访、家长会及在线平台与各位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展开沟通;其次,应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决策,尤其是在一些重要事项方面,应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便于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中,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使家长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从专业角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促进育人质量提升;最后,合理设计与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协助学校寻找合适的场地、提供劳动用具、保障孩子的安全等,同时也可以一同参与到相关活动中,这不仅能提高教育效果,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三、尊重个体差异,助力共同成长

全面育人观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良好发展,还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差异难以避免,如果在学校管理中只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忽视部分学生,显然无法真正体现全面育人观的价值意义。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应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识别和理解个体差异,如通过心理测评工具、面谈、观察等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他们建立“一生一档”,以用于支持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有效应用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他们在现有能力水平上实现提升。此外,还应积极组建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深入探索,如科学实验小组、戏剧小组、绘画小组等。针对部分学习上特殊需求的学生,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如一对一、一对多等辅导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较大的进步,跟上整体教学进度。在这样的学校管理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将感受到被尊重,并且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最终使之实现全面发展[3]。

结束语: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学校管理观念已经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领导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落后、陈旧的观念,牢固树立全面育人观,同时根据学校管理的现实状况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形成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从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长春.提高小学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工作原则、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J].教书育人,2024,(11):28-30.

[2]顾正荣.提升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策略刍议[J].教育界,2023,(01):2-4.

[3]姜建锋.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学校管理探索[J].现代教学,2022,(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