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王俊(通讯作者) 杨海云 白廷军 陈洪印
1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卫生院 3宁波市鄞州区卫生健康局 315041
摘要: 目的 探索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相关因素,为基层糖尿病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集中调查检测糖尿病患者基本情况及体检化验指标,对尿蛋白肌酐比(UACR)与其他因素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索糖尿病人群肾脏损伤的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 结果 本次研究调查检测共3541名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9.13岁±8.12岁,平均UACR为226.6±486.0mg/g。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与UACR存在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饮茶、锻炼、患糖尿病时间、糖尿病家族史、肾病家族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偏相关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UACR越低,锻炼频次越高UACR越低。控制因素增加患糖尿病时间后,年龄与UACR关联不显著,而患糖尿病时间与UACR正相关。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低,有肾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高。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和碱性磷酸酶与UACR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文化程度高及锻炼是肾脏损害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病程长、有肾病家族史、收缩压高是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与碱性磷酸酶与肾脏损害有显著关联。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UACR;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糖尿病肾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截至 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约 1.1 亿人,有 2 /3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各种慢性并发症[3],其中20%~40%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按此推算我国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也多达 2200 万人[4]。但基层对糖尿病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了解并不充分,本次研究对纳入辖区一批有糖尿病肾病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就肾病损害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糖尿病肾病的基层防控提供一定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在鄞州区20家基层医疗机构调查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标准为:现有管理的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1年)。无重大疾病,可自行参加调查。共计调查检测3541人,入选对象均按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填写知情同意书。
1.2 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行为习惯(饮茶、吸烟、饮酒、膳食、锻炼、睡眠等),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家族史、肾病家族史、其他慢性病患病情况、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习惯)。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询问调查,调查后经核对后由专人(双份)采用 Epidata3.3软件录入。
1.3体检及实验室检测 参加对象将接受常规体检(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尿酸、血清肌酐、尿微量蛋白、尿肌酐、UACR)。UACR统一单位为mg/g (部分检测单位为mg/mmol用结果*8.84换算为mg/g为单位)。
1.4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以UACR来反映肾脏损害情况,分析UACR与各相关因素关联来探究肾病损害相关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样方差检验,连续变量之间的关联情况采样相关分析。同时对可能存在关联干扰的多个变量间采取偏相关分析,控制几个可能存在干扰的变量。如对简单相关分析发现的相关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饮茶、锻炼六个因素,在分析UACR与其关联时,分别把其他五个因素作为控制因素。在分析UACR与病史等因素关联时,把患糖尿病时间作为一个控制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调查检测共3541名对象,平均年龄69.13岁±8.12岁。男性1491人(占42.11%),女性2050人(占57.89%),男女年龄构成没有显著差异(χ2=7.891,P=0.096)。具体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研究对象平均UACR为226.6±486.0mg/g,<30mg/g对象742人(21.00%),30~299mg/g对象2246人(63.57%),300mg/g及以上对象545(15.43%)。
2.2 UACR与一般情况及生活习惯相关情况 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与UACR存在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饮茶、锻炼。上述6个因素中在控制其他5个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仅年龄、文化程度、锻炼与UACR存在显著关联。60岁以下UACR最低,60-74岁较稳定,75岁及以上则明显升高。考虑年龄与患糖尿病时间应该存在关联,控制因素增加患糖尿病时间后,年龄与UACR关联不显著(r=0.023,P=0.170)。文盲的研究对象UACR特别高,高中及以上对象则相对较低。每周锻炼次数越多UACR越低,尤其是每周锻炼7次及以上对象UACR相对最低。
2.3 UACR与糖尿病病史等相关情况 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与UACR存在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患糖尿病时间、糖尿病家族史、肾病家族史、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频率、血糖检测频率。上述5个因素中在控制其他4个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与UACR仍然呈显著相关(具体见表3)。患糖尿病时间10年以下UACR较低,患糖尿病10年及以上UACR则明显升高。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低,有肾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高(具体见表3)。
2.4 UACR与相关体检指标相关情况 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与UACR存在显著相关的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上述9个因素中在控制其他8个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仅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和碱性磷酸酶与UACR显著相关。
3、讨论
根据本文调查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与UACR显著相关,但在控制患糖尿病时间后,年龄与UACR关联不显著(r=0.023,P=0.170)。而患糖尿病时间与UACR偏相关分析在控制因素增加年龄后,两者仍然显著相关(r=0.067,P<0.001)。提示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时间越长,使肾脏负担加重,导致肾脏损害越明显,同国内研究结果一致[5, 6]。而糖尿病患者年龄与肾脏损害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因为患糖尿病时间越长的对象相对年龄也较大导致年龄与UACR出现间接关联。这与国内石妍妍的研究结果相符[7],其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年龄是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但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则不是。提示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越要关注肾病损害,尤其是患病10年以上的患者要更加注意。
本次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为文盲的糖尿病患者UACR特别高,高中及以上对象则相对较低。可能是文化程度不同对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文化程度对象采取健康行为不同所致。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锻炼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200,P<0.001),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相符[8, 9]。本次调查还发现每周锻炼次数越多UACR越低,尤其是每周锻炼7次及以上对象UACR相对最低,这与国内研究结果相符[8-10]。提示规律的体育锻炼,尤其是每天锻炼对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肾病损害有明显预防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有肾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高,应该是因为糖尿病肾病损害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本次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象UACR较低,这与翟铁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1]。可能与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象更为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关,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对象每周锻炼7次及以上占27.80%,而无糖尿病家族史对象相应对象仅占19.04%。
本次研究结果未发现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病史与UACR相关,但是发现体检时的收缩压与UACR显著正相关,说明血压高尤其是收缩压高会加剧糖尿病肾病进展,其机制应为长期收缩压高会造成微血管损害从而逐步导致肾脏损害,这与郑州石妍妍及河北翟铁等的研究结果相符[7, 11]。本次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UACR显著相关,说明血糖一直在较高水平同样会加剧糖尿病肾病进展,这与尹晓明的研究结果相符[10]。本次研究发现空腹C肽与UACR显著相关,与石妍妍及熊巍的研究结果相符[7, 12],但与国内张爱鸣及蒋荷萍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3, 14],该指标与糖尿病肾病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发现碱性磷酸酶与UACR显著相关,这与齐丽的研究结果相符[15],提示糖尿病肾病随着病程进展可能会影响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指标[16]。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文化程度高及锻炼是肾脏损害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病程长、有肾病家族史、收缩压高是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与碱性磷酸酶与肾脏损害有显著关联。基层糖尿病肾病防控中需要加强上述因素的监测。
参考文献
[1]Cameron F J, Wherrett D K. Care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troversies, changes, and consensus [J]. Lancet, 2015, 385(9982): 2096-2106.
[2]Harcourt B E, Penfold S A, Forbes J M. Coming full circle in diabetes mellitus: from complications to initiation [J].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13, 9(2): 113-123.
[3]Yang S H, Dou K F, Song W J.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2(25): 2425-2426.
[4]贾伟平, 陆菊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7.
[5] 李英华,李莉,聂雪琼,等. 中国6省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自报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3-6.
[6] 赵林林,赵志远,牛铭云,等. 糖尿病病人并发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循证护理,2021,7(12):1563-1570.
[7] 石妍妍. 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分析收藏[D]. 郑州:郑州大学,2020:6-8.
[8] 李小勇,沈鹏,林鸿波,等. 宁波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调查[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7(02):163-168.
[9] 林荣,王春娜,刘新民,等. 2型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9):1107-1109.
[10] 尹晓明,李晓飞,赵蓉. 云南省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4):440-444.
[11] 翟铁. 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1-3.
[12] 熊巍,余江毅. 血清胱抑素C 与2 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3):68-70.
[13] 张爱鸣,厉钗微,高赛赛. C肽及其他因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J]. 浙江临床医学,2020,22(5):654-656.
[14] 蒋荷萍,蒋永林. 空腹胰岛素、C肽、HbAlc在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17,20(9):178-179.
[15] 齐丽. 糖尿病肾病老年男性患者骨密度值及血清骨转换指标观察收藏[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4):68-69.
[16] 相敏,胡玲. 据中医“肾主骨”观点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J]. 引文版(医药卫生),2016,4:185.
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020Y58
王俊(1977-),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卫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