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

于良

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南省漯河市 462300

引言

林草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对维系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准且高效地监测林草资源的动态改变,是达成科学管理与合理保护的根基。伴随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逐渐在林草资源监测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为传统监测手段注入新的活力与契机。

1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背景与意义

1.1 传统林草资源监测的不足

传统的林草资源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实地勘查以及简单的遥感影像判读。人工实地勘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受限于勘查范围与频次,很难获取全面且及时的数据。并且,人工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干扰,致使数据准确性存在误差。简单的遥感影像判读虽能获取大面积信息,但针对复杂的林草生态系统,仅靠人工目视解译难以精确识别和分析林草的种类、生长态势等详细信息,无法满足当下对林草资源精细化监测的需求。

1.2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契机

人工智能技术,诸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在林草资源监测中,它能够对海量的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数据以及传感器数据进行迅速且精准的分析。通过训练模型,可自动识别林草的种类、健康状况、覆盖面积变动等信息,大幅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对历史数据深度挖掘,探寻林草资源变化的潜在规律,为预测未来趋势提供有力支撑,为林草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更为精确的决策依据。

1.3 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意义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从生态保护层面来看,能够实时、精准地掌握林草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察觉生态破坏、森林病虫害、草原退化等问题,为采取针对性保护举措提供依据,助力维护生态平衡。从资源管理角度而言,为合理规划林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提升了林草资源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降低监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林草资源监测朝着现代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2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方式与优势

2.1 数据采集环节的应用

在林草资源监测的数据采集阶段,人工智能助力实现智能化数据获取。一方面,借助搭载人工智能算法的无人机、卫星遥感设备等,可依据预设的监测目标与区域,自动规划飞行或观测路线,高效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例如,无人机能够根据林草区域的地形、植被分布等状况,智能调整飞行高度与角度,确保采集到全面且清晰的图像。另一方面,各类传感器如气象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收集的环境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进行实时质量把控与预处理,剔除异常数据,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2.2 数据分析环节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的数据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机器学习算法可对采集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比如,通过分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并结合地理信息数据,能够精准识别不同种类的林草植被。深度学习里的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方面优势显著,可用于林草病虫害的检测。通过对大量带有病虫害特征的图像进行学习,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受病虫害影响的林草区域,并判断病虫害的类型与严重程度。此外,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可对林草资源的历史数据展开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如森林面积的增减或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动。

2.3 实际应用场景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彰显出众多优势。在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能够快速精准地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态势,通过对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图像的实时分析,及时发出火灾警报,并为灭火行动提供决策参考,比如确定火灾边界、预估火势发展方向等。在草原资源监测上,可实时监测草原植被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草原退化迹象,为草原生态修复与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珍稀林草物种的监测,人工智能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并追踪珍稀物种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变化,有助于强化对珍稀物种的保护。

3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数据质量与数量难题

高质量与大规模的数据是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基石。在林草资源监测中,数据质量与数量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数据采集过程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噪声大、准确性欠佳。另一方面,某些特定林草区域或生态状况的数据可能较为稀缺,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数据采集设备的维护与校准,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同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扩充数据量。

3.2 模型精度与可解释性问题

尽管人工智能模型在林草资源监测中展现出较高准确率,但模型精度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复杂生态环境下。同时,深度学习模型常被视作“黑箱”,其决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影响管理者对结果的信任与应用。为提高模型精度,可采用迁移学习、集成学习等技术,借助在其他相关领域训练好的模型参数进行微调,或者融合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针对模型可解释性问题,发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方法,如局部可解释的模型无关解释(LIME)技术,通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局部解释,协助管理者理解模型决策依据,增强对模型的信任。

3.3 技术成本与人才匮乏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面临技术成本与人才匮乏的挑战。构建与训练高性能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包括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器(GPU)等硬件设备,这增加了技术应用成本。同时,既懂林草专业知识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为降低技术成本,可探索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利用云端资源进行模型训练与数据分析,减少本地硬件投入。针对人才匮乏问题,强化相关学科的教育与培训,在高校和职业教育中开设林草资源监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3.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林草资源监测数据涉及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等敏感信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在数据存储、传输与共享过程中,可能面临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为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需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为不同用户设置不同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访问相关数据。采用加密技术,对存储与传输中的数据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此外,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的使用与共享流程,加强数据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数据安全问题。

结束语

人工智能在林草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已收获显著成果,为林草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面临数据质量、模型精度、技术成本和数据安全等诸多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应对策略,有望逐步克服这些困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其在林草资源监测领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会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对林草资源全方位、实时、动态的监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宗国.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4):117-119.

[2]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89-94.

[3]郭庆.基于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析[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