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陈雪冬
黑山县新兴镇人民政府 辽宁锦州 121400
摘要: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效种植和病虫害防治对于实现高产、稳定和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环境变化,种植者面临着选择合适品种、科学管理土壤以及高效播种的挑战。同时,各类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成为确保丰收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探讨了玉米高效种植的技术要点,以及针对常见病虫害的识别、诊断方式和具体防治策略,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实用指导,提升整体种植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高产技术
1 玉米高效种植技术的要点
玉米的高效种植需要结合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规划土壤管理和施肥策略,以及采用科学的播种和密植技术。
1.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是高产种植的基础。优良品种通常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特点。在选择过程中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制度。比如在寒冷地带可选择成熟期短、抗寒能力强的品种;在降水充足地区,耐旱性强的品种更为合适。种子处理同样重要,主要包括清除杂质、晒种、药剂拌种等步骤。清除杂质能提高播种质量;晒种可以激活种子的活力,提高发芽率;药剂拌种则是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保障出苗早、苗齐、苗壮。
1.2 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良好的土壤管理是玉米高效种植的核心,第一步应先进行土壤测试,以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等,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施肥应遵循平衡施肥原则,在氮、磷、钾等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补充微量元素如锌、镁,以确保作物的全面营养。施肥方法包括基肥、追肥、叶面肥三种。基肥应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在生长期分阶段施用,尤其是在拔节和抽雄期增加氮肥,以促进生长;叶面肥可在缺乏特定营养元素时作为补充。土壤管理技术还包括合理的耕作措施,如采用免耕或少耕技术,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利用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3 播种与密植技术
播种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非常关键,适期播种可以利用最佳的天气条件,常规玉米的最佳播期一般为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在切实把握种植密度的情况下,密植技术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产量最大化。合理密植需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高产杂交玉米种植的密度一般在每亩4500~5000株之间,但不能“一刀切”,须适时调整,以免出现光照不足或通风不良的情况,这样可能会引发病害。科学的播种深度通常为3~5厘米,从而确保种子在湿润、通气良好的土壤环境中萌发。另应进行间苗、定苗管理,保持合理的田间株间、行间距,促进玉米均衡生长,实现稳产高产。
2 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种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玉米常见病虫害,必须进行准确的识别与有效的控制策略,以保持玉米作物的健康,确保产量和质量。
2.1 玉米常见病害的识别诊断方式
及时准确地识别玉米病害有助于快速采取防治措施,降低损失。
2.1.1 玉米顶腐病
玉米顶腐病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旺盛期。其症状表现为玉米顶端嫩叶腐烂,呈现出褐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可导致整个叶片枯死。这种病害在雨季或高湿条件下较为常见,特别是种植密度过高、通风不好的地块更容易发生。
2.1.2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都由真菌引起,前者形成特征性的大型长椭圆形枯斑,而后者为小型或圆形斑点。两种病害均会导致叶绿素破坏,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玉米的产量。发病的最佳条件通常是在湿热天气。
2.1.3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多由土壤传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其主要症状为植株基部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这种斑点会逐渐扩展形成黑褐色,最后影响整株植株。该病害常因土壤湿度大、未合理轮作等原因而爆发。
2.2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策略
科学的病害防治是保障玉米健康生长和高产的重要步骤。
2.2.1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应先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良好的田间管理。需加强排水措施,确保田间通风良好。此外,在发病初期可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甲霜灵等进行控制,重点部位为病灶区及其周围健康部分以防止病害扩散。
2.2.2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大斑病与小斑病的防控,除选择抗病品种外,还需减少管理上的漏洞,尤其是密植田应加强通风透光。病害初期可应用内吸性杀菌剂,如三唑类药剂,进行喷施,每隔7至10天进行一次,连续防治1至2次,效果较佳。田间管理过程中,避免过多施氮,注意增加磷钾肥的使用。
2.2.3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防治纹枯病,建议采用农艺与化学结合的手段。合理轮作并避免连作是根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同时可在发病初期,采用药剂灌根处理,用于效果显著的药剂有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提高栽培管理水平,适时中耕降低土壤湿度也是必要的防控手段。
2.3 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诊断方式
了解玉米常见虫害的识别方法,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3.1 蚜虫
蚜虫多隐蔽在玉米叶片背面和幼嫩部分,主要危害玉米茎叶。觉得叶片发黄、卷曲、植株生长停滞,蚜虫可能是罪魁祸首。蚜虫不仅直接危害植株,还会传播病毒,致使二次伤害。
2.3.2 棉铃虫
棉铃虫常在傍晚或清晨活动,是玉米的一大害虫。棉铃虫幼虫常侵害玉米穗、叶片和茎秆,出现叶片被坑状蚕食或穗粒被掏空的痕迹。当发现田间有虫粪和破坏痕迹时,须考虑棉铃虫的存在。
2.3.3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及果实,初期表现为叶片变薄、带烧状斑点,随即虫体导致玉米植株整体衰弱。由于甜菜夜蛾有很高的迁飞力,通常爆发性广泛传播。
2.4 玉米常见虫害的防治策略
进行虫害防治的目标是保护玉米健康和产量。
2.4.1 蚜虫的防治
对于蚜虫的防治,生物手段如释放天敌(瓢虫、食蚜蝇)在控制蚜虫方面效果明显。化学防治可选择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做好轮用以避免抗药性。此外,保持良好田间环境,做好水肥管理,均能较好地预防蚜虫的繁殖。
2.4.2 棉铃虫的防治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农民应在其生长季节使用合适的农药,例如氯虫苯甲酰胺,并采取适时施药策略,以幼虫三龄期为最佳防治期。农田早期监测和诱捕措施,如使用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成虫,也对减少虫口密度非常有效。
2.4.3 甜菜夜蛾的防治
对于甜菜夜蛾,可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如喷洒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及其他具高选择性的药剂,能确保粮食安全。同时,田间修建辖区可通过种植割麦草、修建竹筏等进行物理阻隔以减少夜蛾迁飞。据虫情预报,及时调配防控资源,预防其大面积流行。
结束语:
总体而言,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和加强病虫害防治不仅能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玉米种植的不同环节,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的系统防御,每一步骤都需做到精细化、科学化,以实现更高的产出。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整合与调整,提出了实践导向的解决方案,为广泛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恺. 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 (15): 67-69.
[2]岑柱军.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 14 (06): 85-87.
[3]吴强. 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J]. 新农民, 2024, (18): 51-53.
[4]李松. 玉米高效种植与病虫害综合防治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4, (06): 18.
作者简介:陈雪冬(1973年8月25日),男,汉族,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学历:大专,职称: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