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协同视角下建筑艺术的融合发展
程潇 海继平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一、引言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更体现了技术与美学的共生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单一领域的闭门造车已难以适应建筑艺术的发展需求。多领域协同即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技术资源、联动文化与社会力量,实现建筑艺术在保护、创新、传播等维度的突破。
从国际经验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的记忆”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全球文化遗产共享,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项目实现历史建筑的跨平台传播;国内实践中,故宫博物院的虚拟现实展示、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复原等案例,均印证了多领域协同对建筑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筑艺术与多领域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建筑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协同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全新工具,其与建筑学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虚拟建模、动态监测三个层面。
在数据采集与档案构建方面,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实现了建筑信息的高精度留存。南阳市在历史建筑数字档案建设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结合 BIM 技术构建包含建筑尺寸、材质、历史修缮信息的三维模型,形成可追溯、可复用的数字档案库,为建筑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厦门红砖古厝的数字化保护则进一步整合无人机扫描与 AR 技术,实现了出砖入石装饰工艺的虚拟重现,使传统建筑的美学细节得以精准传递。
虚拟建模技术推动建筑艺术的沉浸式表达。借助虚幻引擎等工具,建筑空间可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故宫博物院通过 VR 技术还原灵沼轩的历史风貌,使用户直观感受未完工建筑的设计构想;合肥城市学院以徽州金紫祠为案例,通过 SketchUp 建模与光线追踪技术,实现古村落建筑的虚拟漫游,让传统营造技艺的空间逻辑得到生动诠释。
动态监测技术则为建筑艺术的可持续保护提供支撑。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结构应力等数据,结合 AI 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可提前预判建筑损耗趋势。如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监测系统,通过分析环境参数变化,有效延缓了壁画氧化速度,实现了预防性保护与艺术价值留存的协同。
三、建筑艺术的内涵拓展与价值延伸
建筑艺术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建筑学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协同不仅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更拓展了其社会价值。
建筑学与历史学的协同助力建筑艺术的历史层积解读。南阳历史建筑评估体系将“平面布局”、“结构体系”与“历史事件”、“人文记忆”结合,通过文献考证与口述史采集,使建筑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文化载体。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业遗产数字化项目则通过整合厂志、老职工访谈与遥感数据,复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场景,揭示了工业建筑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技术演进。
社会学视角的融入推动建筑艺术的活态传承。厦门集美孙厝红砖古厝的活化实践中,通过人文孙厝创意设计大赛联动高校、社区与设计师,在保留燕尾脊、花砖等装饰元素的基础上,将闲置古厝改造为文化展厅与社区活动中心,使建筑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了从保护到利用最终到传承的良性循环。这种协同模式印证了参与性保护理论的价值。这些案例证明公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观察者,更成为其延续的参与者。
教育学与建筑学的协同则促进建筑艺术的代际传递。西北民族大学利用虚幻引擎开发徽派建筑交互教学系统,学生可通过虚拟拆解斗拱、调整榫卯结构,直观理解传统建筑的力学原理与美学逻辑。这种沉浸式教学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建筑艺术的传承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
四、文旅与建筑艺术的协同
文化旅游的兴起推动建筑艺术从静态观赏向体验消费转型,二者的协同通过场景再造、业态创新实现价值转化。虚拟场景再造丰富了建筑艺术的游览体验。南阳市通过 3D 实景漫游结合语音导览系统,将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与商业历史结合,用户在虚拟游览中可触发八仙过海、双龙戏珠等装饰图案的文化解读,使建筑美学与历史叙事深度融合。敦煌数字莫高窟则通过 VR 技术实现洞窟漫游,游客无需接触实体壁画即可近距离欣赏飞天纹样,既保护了文物,又提升了艺术传播效率。
业态创新推动建筑艺术的经济价值释放。厦门鼓浪屿元宇宙项目将五十三处文保建筑转化为虚拟IP,开发数字藏品与线上研学课程,使建筑艺术成为文旅消费的核心要素。类似的这种数字文创结合实体游览的模式,不仅拓展了收入来源,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建筑艺术价值的标准化传递。
五、协同发展中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多领域协同为建筑艺术带来新机遇,但其发展仍面临技术壁垒、标准缺失、人才短缺等挑战。技术层面,高精度建模与实时交互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多数地区受限于图形工作站、VR 头显等设备的普及度,难以实现技术落地;标准层面,不同地区的数字档案格式、虚拟建模精度缺乏统一规范,导致跨区域建筑艺术资源难以共享;人才层面,既懂建筑史又掌握虚幻引擎、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制约了协同项目的推进。
对此,可从三方面优化:一是构建“政府—企业—高校”新型协同机制,由政府牵头制定数字化标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培养跨学科人才,如南阳理工学院与地方文保部门的合作模式;二是推动技术普惠,通过云平台降低虚拟场景的访问门槛,如故宫将 VR 内容迁移至移动端,扩大受众范围;三是建立建筑艺术数字资源共享库,整合各地案例成果,实现技术与经验的复用。
六、结论
多领域协同为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数字技术使其突破物理限制,跨学科融合丰富其文化内涵,文旅协同拓展其社会价值。从南阳的数字档案到厦门的古厝活化,从故宫的 VR 展示到徽州的虚拟教学,这些实践印证了协同发展的有效性。未来,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建筑艺术将进一步打破领域边界,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谭征,刘浩,王飞,等.南阳市历史建筑数字档案建设与保护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4,16 (4):90-96.
[2]何朝辉.厦门红砖古厝装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 (6):118-120.
[3]汤丹捷.数字化技术助力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新观察,2024 (32):123-125.
[4]钟甦.虚幻引擎在建筑遗产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J].建筑历史与理论,2024 (11):204-206.
[5]孙淼,朱怡晨.虚实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景观数字化构建方法[J].风景园林,2023, 30 (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