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下水位变化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作者

马瑞娟 李志成

1内蒙古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2内蒙古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地下水位变化对水文地质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它影响着土壤湿度、地表植被生长,还与地下水水质变化密切相关。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下降则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同时改变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关键词:地下水位变化;水文地质环境;生态平衡

引言:在地球的水循环系统中,地下水位是一个关键要素。它的波动不仅仅反映了地下水储量的改变,更对整个水文地质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如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等,地下水位的变化愈发复杂且频繁。深入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地下水位变化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气候因素是其中的关键,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直接关联着地下水位的波动。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当雨季来临,大量的降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例如在南方的一些湿润地区,梅雨季节时充沛的降雨会迅速抬升地下水位。而在干旱季节,降水稀少,蒸发作用强烈,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水位则会下降。河流水文状况也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河流与地下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会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会补给河流。像黄河流域,在枯水期时,部分地段地下水会补给黄河,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另外,地质构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位的变化。在一些向斜构造区域,地下水容易汇集,地下水位相对较高;而背斜构造区域,地下水的储存条件相对较差,水位可能较低。

1.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地下水开采是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成为必然。在华北平原,由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水利工程建设也会改变地下水位。例如修建水库,水库蓄水后会抬高周边地下水位;而一些灌溉工程,如果不合理规划,长期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影响着地下水位,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硬化地面,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减少,同时城市用水需求又大,这就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

2. 地下水位变化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

2.1对土壤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可能会处于过湿状态。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壤中的孔隙被水填充,空气含量减少,土壤通气性变差。这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因为微生物大多需要有氧环境才能正常生存和进行物质转化。例如,一些好气性微生物在通气性差的土壤中活性降低,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减缓,影响土壤肥力的正常维持。而且,地下水位上升还可能引发土壤的沼泽化和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而在土壤表层积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使原本适宜耕种的土地变得贫瘠,影响农业生产。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会变得干燥、紧实,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些地区的土壤出现干裂现象,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植被生长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加剧。

2.2对地质结构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改变对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加。在一些岩溶地区,如广西、贵州等地,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会使溶洞顶部的岩石失去浮力支撑,增加岩石的自重应力,容易引发溶洞塌陷。这种塌陷不仅破坏了地表的地形地貌,还可能对地面上的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同时,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引起地面沉降。在我国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现象严重。地面沉降会使城市的排水系统失效,加剧洪涝灾害的风险,还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等问题。

3. 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措施

3.1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

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是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地下水开采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需求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限额。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以适当开采,但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需求。例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岩溶泉域,虽然地下水储量丰富,但也要控制开采量,以保护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地下水匮乏的地区,如华北平原,要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水产业的比例,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同时,要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确保地下水开采在合理的范围内。

3.2加强水文地质监测

加强水文地质监测对于掌握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至关重要。我国应建立覆盖全国的水文地质监测网络,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如高精度的水位传感器、水质监测仪等,对地下水位、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在重点地区,如地下水漏斗区、岩溶地区、沿海地区等,要加密监测点,提高监测频率。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水质的动态变化等信息,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长期的水位监测数据,可以预测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和范围,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使水利、环保、地质等部门能够共享水文地质监测数据,实现多部门协同管理。

3.3生态修复与保护

生态修复与保护是缓解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的有效途径。在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的地区,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植被恢复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同时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土壤水分平衡,有助于提高地下水位。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植树造林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些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了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在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沼泽化的地区,可以通过修建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进行土地改良,种植适宜的作物。在一些城市中,要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增加雨水下渗量,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的水文地质环境。此外,要加强对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对调节地下水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地下水位变化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问题。从土壤的状态到地质结构的稳定,再到地下水水质的优劣,无不与地下水位的波动息息相关。面对人类活动带来的地下水位变化加剧的现状,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合理规划开采、加强监测以及生态修复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以实现水文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明.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3): 25-32.

[2] 李华. 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40(6): 56-63.

[3] 张涛. 优化地下水管理的方法与案例分析[J]. 资源与环境, 2021, 52(4):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