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勘察工程的策略分析

作者

刘淼 张王平 刘花婷

1西安瑞天岩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2 3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设计的基础,对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建设方法的科学性、施工计划的可行性都产生决定性作用。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可以对工程建设提供巨大帮助,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了应对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需要勘察使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实践方式,推动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复杂地质;岩土勘察;策略分析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作用

1.1掌握现场地质构造及地层状况

根据区域地质图及相关资料,可以查询施工场地的地质结构的构造层次、断层状况、是否存在褶皱等特征,分析区域的地质构造类型和构造组合,确定区域的地质条件,判断地质时代和地层岩性;现场的地层状况、地层分布,会决定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通过有效地勘察工作,能够确定地下不同地层的分布区域、深度、位置,确定地层的属性,给工程施工、工程设计都提供宝贵的建议,确保工程施工技术、施工方案都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1.2确定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状况

通过开展岩土勘察工作,能够对现场区域地形构造、地貌情况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使勘察技术人员了解现场详细情况,从而进行更加有效地评估,再结合周边工地的工程地质情况对场地做出评判,确定工程施工的方向和具体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减少不合理工程设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保证工程的整体效益。

2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下岩土勘察工程的现状

2.1岩土勘察能力待提高

目前,岩土实验室内普遍搭建了自动化的岩土检测系统,然而,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这些系统尚未能实现对检测内容全方位、全天候、全地域的自动化覆盖,即未能达到完全自动化的岩土检测标准。显然,岩土检测自动化体系的完善程度仍需加强。尤其显著的问题是,高端岩土检测装备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全方位检测的需求。另外,基层技术人员在知识体系和技术层面上存在明显短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满足先进设备的技术要求,往往无法准确执行规范操作,进而使得岩土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存疑。

2.2岩土数据整理效率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对地质勘探领域的关注度提升,对地质资料的梳理工作也日益被重视,强调其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的体现。在具体工程项目中,一套地质设备的实际勘探进度,可能会影响与之相关的上下游工程的推进。鉴于此,在整理地质资料的过程中,务必安排具备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参与,他们需要全面掌握各项测试细节,这样才能保障地质勘探数据的精准度与工作效率。整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不仅步骤繁多,而且极为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料整理的质量与效率。

2.3技术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身为岩土工程领域的资深技术工作者,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使其在常规业务处理上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然而,这种熟练度也导致其陷入了固定的工程思维框架,面对新兴的知识体系、技术变革和新标准要求,显示出一定的排斥和适应障碍。此外,由于职业培训及发展规划体系的不健全,技术人员的转型之路遭遇重重阻碍。尽管岩土工程系统内部划分为多个业务单元,如信息采集、检索、解析和汇总等,但这些单元间的深入开发、资源共享和实际应用并未得到充分开展,系统的整体功能较为初级,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程度极低。

3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下岩土勘察工程的优化措施

3.1加强勘察技术的持续性优化与创新

在执行勘查任务时,应主动融合前沿勘查手段,如运用遥感探测、激光扫描及卫星导航等技术,以获取细致的地貌信息,迅速掌握地质构造及地下状况。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能够显著降低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消耗,提升勘查作业的效率,并减少对复杂地貌的依赖。无人飞行器以其灵活、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能够在多变的地形中实施立体勘查。配备高清晰度摄像头和感应器,无人机能够收集到更为丰富的地质数据,构建出精准的地貌模型和立体图像,为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基础。面对复杂的地形和地质状况,有必要研发出适应性更强、稳定性更高的勘查设备。比如,研发具备防水、耐高温、抗震动特性的地质探测装备,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中也能稳定运作。在处理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时,勘查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应当加大对勘查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同时,构建勘查技术的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以推动勘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3.2加强对勘探孔深与间距标准的把握

针对多样化的地质环境,钻井探查的深度需作出相应调整。譬如,在松软土层区域,应适当增加钻井深度,以便收集更全面的地质层资料,并保障样本的精确度。而在坚硬的地质区域,则可适度减少钻井深度,以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钻井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具体的勘探目标和地质状况来设定。通常情况下,钻井间隔宜保持在20至50米范围内,这样可以确保所获数据的典型性。对于关键性的工程规划,应减小钻井间隔,以便获得更为可靠和精确的数据支持。在复杂的地貌和地质环境中,增加钻井数量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然而,增加钻井数量也会导致勘探成本上升,因此必须合理权衡钻井数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此外,在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下,运用尖端勘探技术能够增强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比如,运用无人机航测技术能够收集到更加精确的勘探信息,进而为工程设计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3.3建立科学的岩土工程勘察监管体系

构建与国标及行业标准相契合的岩土勘探规范体系,具体细化各环节的操作规范与步骤,涵盖勘探方案设计、勘探手段选择、样本提取、数据整理等方面。保障各勘探机构在执行任务时恪守统一规范,从而增强勘探成果的一致性与可靠性。打造一套完备的岩土勘探人员资质认证机制,明确从业者资质标准及培训内容,保障其拥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同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评测,以提升勘探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确立一套科学的勘探计划与进度管理体系,界定勘探任务的具体内容、期限及标准。设立独立监管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对勘探活动进行监督,实施不定期检查与评价,确保勘探操作的规范性与合法性。构建一体化的岩土勘探数据管理体系,涉及数据的搜集、归类、储存及交流。确保数据的全面性、精确度与安全性,并提供高效的数据检索与交流平台,以促进数据的充分利用与共享。针对复杂地貌和地质状况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与潜在危害,制订针对性的应急响应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与评估。周期性进行岩土工程的风险评估工作,发掘安全隐患,提出预防措施及改进策略,确保勘探作业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复杂地质环境情况,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因此,实际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时,合理应用现代化勘察技术,确保勘察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勘查方案,保证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辉雄.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地质量控制因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3(10):1-3.

[2]武宜.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实践[J].中华建设,2023(9):160-162.

[3]罗高波.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