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与对策研究

作者

刘中伟

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梁山公路局 山东济宁 272699

摘要:探讨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及应对策略。由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低和沉降性强,给公路建设带来了挑战。研究分析了软土地基的特性,并介绍了常见的处理技术,包括排水固结、土体加固和深层搅拌等。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安全性。

关键词:软土地基;公路施工;处理技术;对策;工程安全

引言

软土地基在公路建设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如何有效处理软土地基问题成为关键技术难题。分析软土地基特性、现有处理技术及其优缺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后续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一、软土地基的特性

(一)物理性质

软土地基主要由高含水量的粘土和沉积物构成,这些土壤通常具有低密度和高压缩性。高含水量使得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导致承载能力显著不足。在静态荷载下,软土地基的沉降现象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土体会继续发生沉降。这种高压缩性的特征使得软土地基在受到外部荷载时,初始沉降和随后的长期沉降可能会导致路面不平整,影响公路的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因此,对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测试与评估,是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的基础。

(二)力学行为

软土地基的力学行为复杂且具有非线性和时间依赖性。在施加荷载后,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并非简单线性,常表现为在小荷载下的高变形和在大荷载下的低变形。承载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变化,特别是在荷载持续作用的情况下,软土会经历初始沉降后,出现迟滞性沉降现象。此种时效沉降使得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增加,难以准确预测土体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表现。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更为谨慎的策略,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软土地基的特性和处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土体的含水量,进而影响其力学特性和承载力。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可能导致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增加沉降风险。此外,气候变化如降雨和干旱会对土体的物理性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和处理效果。地表水流动也可能造成土体的侵蚀,导致软土地基的进一步失稳。因此,在公路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一)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旨在通过降低土体的含水量以提高其承载力,适用于较厚的软土地基,通常在施工前进行设计与实施。通过设置排水设施,如排水井、排水板或排水管,促使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向外排出,从而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强土体的有效应力。这一过程有助于加速土体的固结,减少沉降。在实施排水固结法时,需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调查,确定排水设施的布置方式及间距,以确保排水效果;监测土体含水量变化和沉降情况,能有效评估处理效果,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二)土体加固技术

土体加固技术利用化学、物理或机械手段来提高软土的强度,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将水泥浆、化学固化剂或其他材料注入土体,填充土体孔隙,形成强度较高的固结体,显著提高土体的抗压和抗剪强度,降低土体的变形性;水泥土桩技术则是在软土地基中钻孔并注入水泥土,形成具有高承载能力的桩体,有效分散上部结构的荷载,减小沉降风险。选择合适的加固技术需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施工环境及经济性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加固效果。

(三)深层搅拌技术

深层搅拌技术适用于大面积软土地基的处理,利用机械设备将水泥浆与软土进行深层搅拌,形成均匀的水泥土体,从而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技术通过专业的搅拌器将水泥浆注入土体深层,搅拌过程中使水泥与土体充分混合,改善其物理和力学性质。深层搅拌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适应性强等优点,尤其适合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实施该技术时,需要针对土体的性质、目标强度及施工工艺制定详细方案,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以确保处理效果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三、软土地基处理对策

(一)技术选择

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土体的性质、施工周期以及经济性等多种因素。对土体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了解其含水量、压缩性和承载能力等物理和力学特性,确保所选技术能够有效应对具体的地质条件;施工周期的要求也需纳入考虑,某些技术如排水固结法虽然有效,但需要较长的固结时间;经济性评估也是技术选择的重要依据,需在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施工管理

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各项管理措施,确保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施工期间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土体的沉降情况和孔隙水压力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排水设施的布置、加固材料的配比等,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因施工不当导致的沉降和其他问题;施工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以提高其对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确保每一项技术措施都能有效落地,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后期维护

建立完善的后期维护机制,定期检测处理后的土体,监测其沉降、强度和其他物理特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再次沉降或强度不足等。通过实施定期检查和评估,有效识别和解决可能的隐患,确保土基的长期稳定;维护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复,如必要时进行补充加固或排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和荷载要求。通过系统的后期维护管理有效延长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保障后续工程的安全运行。

四、技术应用建议

(一)优化设计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特性,针对土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合理规划施工工艺和材料选用,以避免后期出现沉降或其他问题。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进行详细的力学分析和模拟,预测可能的沉降量和变形特征,合理设置基础埋深和形式。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还能为后期维护提供基础数据,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二)技术培训

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是确保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正确应用的基础。培训土体特性、处理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方法、施工监测及应急处理措施等方面。通过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显著提升施工质量,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培训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现场指导和演示,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持续的培训机制有助于保持施工团队的专业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和技术进步。

(三)多学科合作

解决软土地基问题需要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及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紧密配合,多学科的协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可全面分析软土地基的特性,制定更为科学的处理方案。多学科合作可提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在实施阶段有效降低风险。建立跨学科的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有助于形成合力,综合解决软土地基带来的挑战。

总结

软土地基处理是公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软土地基特性及处理技术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未来应继续研究新技术,提升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确保公路建设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振松.探讨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其主要应用[J].建筑与装饰, 2024(5):127-129.

[2] 温雪峰.新时期下市政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门窗, 2024(4):214-216.

[3] 周航.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24, 22(2):169-171.

[4] 尹国庆,冯安翠.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 2024:16-19.

[5] 黄诏南,蒋水平.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探究[J].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 2024, 6(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