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张博涵
吉林省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思政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政教育的完善性与科学性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可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因此,相关专家和学者正在逐渐提升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期望通过大思政教育格局构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的提升。
一、强化资源整合,完善思政育人架构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完善时,需多方主体力量的支持,强化资源整合能完善高校思政育人架构,促进学校、社会、企业、家庭、政府等多方主体加强合作,以此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例如,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可加强对思政工作的重视和关注,共同为思政教育格局的优化与创新贡献力量。学校领导可完善责任落实制度,落实各部门的责任,以此提升育人效果,助力高等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强组织保障,既能推动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有效形成,又能加强对思政工作的有效监督,利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确保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促进实践与理论育人共同发展。高校可以依据国家制定的宏观制度,构建相关考核制度与考核模式,以此促进学校内各部门共同配合开展思政教育,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会对大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因此,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优化与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能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又能利用多元化引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借助与家长的沟通契机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以此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督促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产教融合,希望以此助推实践育人体系的完善,并确保学生在实训与实习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我国的红色资源、科学技术资源、体育类资源,都能对教学产生多元化影响,教师可深入挖掘不同资源背后存在的思政元素,并以此完善思政教育教材,从而确保学校与企业的有机合作,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社会各界共同为思政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时,要完善教师职业培训,完善教师职业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期望利用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并为实践育人提供多元化人才。高校可适当提升人才选拔指标,基于高校特色与教育发展需求,聘请年轻人才并引导其加入思政教育相关科研工作中,从而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确保高等教育优化与革新时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助力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强个性教育,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能快速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提升学习热情。思政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其中蕴含多元化理论知识,实践育人模式开展时教师可依据理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实践育人模式进行分级,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展开分层式教学,以此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加强个性化教育既能加强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充分尊重,又能在素质教育发展阶段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教师需积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还要在课堂中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此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沟通和互动助力教师进行有效反思,可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教师应尽快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针对性学习才能突破实践育人瓶颈,积极构建现代化实践育人模式,利用虚拟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实习中提升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传统思政教育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缺少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大思政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关注和重视,创新育人模式能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与教学架构,更能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思政教育影响力,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展开。例如,学校可基于学生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关怀,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又能使学生在关怀中感受教育的人性光辉,以此助力学生成长。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教育者可利用互联网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并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确保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性学习后,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自主探究多元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思政素养和思政元素的无处不在,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并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关乎国家发展,更关乎社会进步,而思政背景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政教育,可在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时,促进多元化人才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在提升其爱国意识与责任意识时,引导其感受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助力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提升其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三、革新育人目标,优化思政育人格局
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借助大思政教育格局,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感受思政的魅力,提升思政素养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增强,为其社会适应力提升奠定基础。革新育人目标,旨在推动思政教育回归生活,期望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可在实践生活中利用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强化对思政理论内容的全方位理解和认知,并利用礼仪文化和多元化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以此督促其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能有效应对网络中存在的复杂思想,提升其辨别能力。大学生以理性观念思考多元文化,既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意蕴,从而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革新育人目标,推动大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思政教育发展,更能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例如,高校可利用革命文化、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内容开展多元化公益辩论活动,以此引导大学生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构建生活化教育,既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基于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学生可在实训与实习阶段了解国家发展状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助其找到奋斗目标,成长为优秀复合型人才。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自制力差、沉迷网络等现象,引导其在生活中接触思政元素,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思政教育进入实践生活,从而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帮助大学生提升辨别能力。例如,高校内部可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利用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多元化实践活动,从德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教育者需基于学生的实践状态,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与学习理念的全方位认知,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相关的动态数据,以此整合传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多元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感受社会热点背后的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