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做法取得成效
农钰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云南文山 663400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抓手,更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富宁县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当地丘陵山区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将建后管护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管理。在制度设计、责任落实、资金保障和工程运行维护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确保工程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本文结合富宁县的实践,从主要做法、取得成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富宁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陲,总面积 5352 平方公里,辖 6 镇 7 乡 141 个行政村、8 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43.98 万人,有耕地77.06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4 万亩。近年来,富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立足特色产 业发展实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 程。 自2019 年以来,全县新增、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4.96万亩,到 2024 年末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 41.5 万亩, 占全县 调耕地面积 77.06 万亩的 57%。例如,富宁县自2015 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9.6678 万亩,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甘蔗平均亩产提高了2 吨。
二、主要做法
(一)严把设计和工程建设,确保项目质量
一是严把设计关。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深入村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项目规划设计的意见、建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报告[1]。二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采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村委会+群众监督+施工质控”的工程质量全方位跟踪督查监管机制,确保施工品质。同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施工原材料采取“施工单位送检+建设单位抽检+检测单位抽检”的方式,确保施工材料达标,正如通辽市农牧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所实施的严格质量监督措施[2]。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工程设施持久发挥效益
制定并实施《富宁县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规定(试行)》等制度,将高标准农田及相关项目统一纳入管护范畴,实行“县总责、乡监督、村主体”的分级管理 “谁受益、 谁管护”原则,压实各级责任。完善移交台账和管护方案,建设前、中、 后均邀请乡村代表 监督 签 管护协议并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将管护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群众参与度。建立奖惩机制,将管护评价与建设任务挂钩,对成效显著的乡镇优先安排,对不达标的减少任务,如田蓬镇、归朝镇、木央镇等被列入 2023—2024 年度建设区域。
(三)多元筹措资金,保障管护资金供给
一是落实县级财政管护资金。根据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动态预测情况,年初将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实际需求合理使用,2023 年落实县级管护经费2 万元;二是积极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2023 年共争取到省、州财政管护经费23.88 万元;三是从项目建设中预算安排管护经费。从2023 年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预算安排总资金 0.5%~ 1%作为项目建后管护经费。四是合理收取管护资金。对建成移交的高标准农田灌溉部分全部纳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范畴,项目管护村委会牵头组建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遵循‘用水付费’原则,根据每立方米水0.1 至0.25 元的标准收取灌溉费用,并据此提取管护基金,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工程设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3]。
(四)为确保工程设施顺畅运行,加强排查与整改力度
在省、市统一指导下,每年春耕前,由县级统筹组织乡(镇)管护主体、行政村及受益村组群众,对项目区的灌排系统、田间道路、机井泵站等工程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运行状况、完好率及安全隐患。对发现的渗漏、淤堵、损坏等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整改完成后及时复查验收,确保设施在春耕用水高峰前恢复正常功能,保障农事活动按时开展、不误农时。
三、取得成效
(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2488.45 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提升。2023 年财政补助标准由1500 元/亩提高至 1932 元/亩,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通过健全管护机制、落实责任,全县高标准农田设施有效管护,耕地质量连续 5 年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3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1.37 万亩、产量13.60 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54%和1.7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单产264.67 公斤,比全州高3.59 公斤,粮食生产效率持续提升[4]。
(二)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得到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农产品基地紧密结合,2023 年,我们在持续强化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的基础上,成功在归朝镇百油坝区和花甲乡那耶梯田建立了3000 亩双季稻‘吨良田’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以及5000 亩‘那贡’优质稻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三)耕地用途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步加强项目区田间道路、灌排系统等工程的管护,确保项目区田间道路完好通达、灌排通畅,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全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现象得到了进一步抑制[5]。
结语:
富宁县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与建后管护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健全制度、压实责任、多元筹资和强化日常巡查,全县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耕地用途管控更加有力。下一步,富宁县将继续完善管护机制,优化资金保障,推动建后管护常态化、制度化,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片、成一片、管好一片”,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凤平, 王柳, 赵云云,等. 北京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与路径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12):118-124.
[2] 谢丽萍. 安徽阜阳加强建后管护探索高标准农田项目长效机制[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12):27-30.
[3] 罗正海. 粮食安全背景下W 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模式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22.
[4] 李丹丹, 李童, 韩飞, 等. 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效果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3):28-33.
[5]周子铭,杨维诚.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5(4):17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