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化学趣味实验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

董金建

鄄城县郑营镇郑营中学 274607

摘要: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新的教学理念所替代。初中化学作为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学科,利用趣味实验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通过趣味实验促进初中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的教学策略,分析了趣味实验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应用,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有趣且易于操作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研究结果表明,趣味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长期记忆。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实验,概念理解,教学案例

一、引言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往往抽象且复杂,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许多化学概念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往往难以激发其兴趣和理解。近年来,趣味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通过将实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促进作用。

二、趣味实验对化学概念理解的作用

2.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通过趣味实验,可以将枯燥的化学概念与有趣的实验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自制汽水”的趣味实验来验证碳酸盐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不仅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示反应过程,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更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增强对学科的好奇心,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初中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如物质的变化、分子运动等,抽象且难以理解。通过趣味实验,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燃烧”概念和“灭火”原理时,利用“水中燃烧’和“烧不坏的手帕”两个趣味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看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3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不仅是理解理论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趣味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观察实验现象,还需要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可能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做“酸与金属反应”实验时,学生通过“跳舞的镁条”趣味实验,即将镁条团成团(镁条团比试管内径稍小一点点)放在试管中与盐酸反应(注意安全),亲身体验到气体的释放和反应的剧烈性,增强了对化学反应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化学现象的兴趣。

三、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创设实验情境,增强体验感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情境,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学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化学原理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结合,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例如,在讲解“酸与金属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吹气球比赛”的趣味实验,模拟酸性物质与金属、与碳酸盐反应时气体释放的现象。这个实验既生动又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1.实验操作步骤:准备盐酸、锌片、碳酸钠。取两个相同的锥形瓶,在里面加入等质量同浓度的盐酸。再取两个相同但花色不一的气球(一红一绿),在里面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碳酸钠,再将上述气球分别套在锥形瓶上,同时将气球中的锌片和碳酸钠倒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两个锥形瓶中都有气泡产生,加入碳酸钠的绿色气球迅速膨大,加入锌片的红色气球慢慢胀大。等气球都胀大后,从锥形瓶取下,系紧气球口部,用手举起,同时将手松开,红色气球升空,绿色气体落地。

3.反思:生成的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气球胀大的速率为什么不同?气球的升空与落地说明了气体各有什么性质?

这样的实验,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刻体验到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基于生活情境的实验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2结合现代技术,提升实验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教师可以将无法在课堂上真实进行的复杂或危险实验通过虚拟模拟呈现给学生。例如,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展示氧化反应的过程,比如铁的锈蚀,让学生观察铁与氧气、水蒸气气反应形成氧化铁的过程。虚拟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和安全隐患的问题,还可以多次反复进行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3.3小组合作,增强学习互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思考实验设计与实施细节,分工合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负责不同的实验环节,如测量液体的pH值、观察反应现象、记录数据等。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实验的原理,还能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知识。在讨论实验现象时,学生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激发思维碰撞,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深度。

四、趣味实验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4.1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进行趣味实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内容既能够体现学科核心概念,又具备可操作性。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危险化学品或复杂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在讲解“燃烧”时,教师可以选择用酒精灯、蜡烛等简单且安全的实验设备,避免涉及易燃易爆物质。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能在直观的实验过程中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

4.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趣味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化学原理,然而,实验不应只是形式上的操作。教师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在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的?氢气和氧气分别是如何生成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水的电解原理。同时,在实验后的总结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指出学生可能忽视的细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4.3重视实验后的总结与反思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与反思,这是深化理解、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回顾实验的整个过程,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并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完成“沉淀反应”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可能的误差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推动其全面发展。

五、结论

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在感官上获得知识的体验,还能在思考中深化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同时,趣味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在实施趣味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注重实验后的总结与反思。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玉.利用日常生活物品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 2025,(11):42-44.

[2]袁旺清.初中化学课堂中趣味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36):66-68.

[3]伞德硕.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