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机制探析

作者

吴卓伦

辽宁省抚顺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抚顺 113006

引言

土地资源是不能再生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它的稀缺性和不能移动性决定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兼顾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重视好土地资源配置结构和利用效率的问题。目前部分区域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空间布局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这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出现下降,那么,通过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有计划、合理地引导土地要素的流动和空间重构,就可以起到优化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集聚产业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有效的优化路径建议。

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与作用基础

1.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内涵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区域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据土地资源自身属性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空间整合、用途调整与效益提升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结构科学合理、空间利用集约高效、功能发挥协调匹配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性、产业适配性与生态安全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支撑与资源保障。

1.2 土地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土地资源配置水平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合理性。通过优化土地用途结构,可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延伸,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动能。土地资源空间整合有助于促进城市功能区划合理化,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科学的土地管理制度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与无序扩张风险,为区域经济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1.3 当前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部分地区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依然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用地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不匹配,部分高效产业用地供给不足,低效低产用地长期占优。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引发城市用地外延式扩张、土地利用强度不足等问题;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不到位,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出让制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突出,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2.1 协调空间布局并提升生产要素聚集的效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以空间布局重构引导产业、人口、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有序流动。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中心城区与功能新区的产业分工,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空间耦合,形成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缓解大城市病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人口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空间利用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为其奠定空间基础。

2.2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创新水平

以优化土地供给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优质项目优先落地,推进区域内产业发展向高技术产业进军;实行精细化的土地配置,倒逼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装备,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把控低效落后产能用地审批,严控结构、严禁排涨,提升产业质量、完善产业层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水平提升,提高区域内部发展动力。

2.3 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可以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破除城乡发展的障碍;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释放出农村的建设用地空间,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为乡村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合理调配基础设施用地指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化,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减少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化解城市发展的压力,促进建立整体性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结构。

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控路径与推进机制

3.1 健全完善土地用途管控制度体系

强化土地用途规划引导,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控制线,合理确定各种用地的空间管控要求。健全用途管制分类标准体系,细化产业用地类型划分,提高用地审批精准度和灵活性。建立和完善土地用途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人口变化趋势、生态保护等需要,适时调整土地布局、调整土地供给结构,保证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和保障区域生态保护安全协调统一。

3.2 推进由市场主导的土地要素配置方式

深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土地出让、出租、流转交易规则,放宽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土地入市门槛,加强土地要素市场规则、交易定价和监管机制建设,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实行土地差异化供给,对重点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园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指标倾斜保障,满足优质项目的用地需求;推动土地二级市场流通活跃化,引导土地有序竞争;制定低效闲置用地的退出办法,加强闲置低效用地查处力度,用有限的土地承载更多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

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对各种建设项目用地效益情况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动态评价,推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盘活现有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努力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促进工业园区向集约节约用地方向转变;严格清理闲置土地,完善处置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压实项目用地单位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切实做到建设用地总量可控、布局合理、用地节约集约。

3.4 建立多主体多方共治的综合治理保障体系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要协调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关系,要建立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完善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健全跨区域用地协调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互享平台;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管理的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及开发利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社会创新力。开展用地数据共聚共治,做到有效公开信息、精准控地调规,让数据信息见得到、查得着、管得住。

结束语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优化配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充分发挥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一体化、制度创新等方面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要持续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要素配置市场化体制机制,增强节约集约利用管理能力,建立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及发展历程[J]. 王馨羚;孙澳;梁丽萍;侯昌君;李明政;石鹏;席淑华.中国公共卫生,2023(10)

[2] 环境健康科学研究简史及其学科构成[J]. 孟紫强.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2023(03)

[3] 环境健康治理视角下中美邻避研究比较[J]. 孙琳琳;诸大建.城市发展研究,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