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矿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煤工艺优化研究

作者

陈胜

义马煤业集团青海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煤沟煤矿 817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煤炭资源开采行业逐渐进步与发展。为提升生产安全与工作效率,相关工艺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此,简单分析采煤工艺优化原则,并深入探究基于煤矿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的采煤工艺优化应用策略,具体涉及优化支架与围岩稳定性、优化采煤工艺分区、优化工作面长度与倾角等内容,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煤工艺

引言:近年来,随着采煤业的不断发展,条件优质的厚煤层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大倾角煤层的开发逐渐成为煤炭开采的主流。但由于大倾角煤层的特殊性,在开采过程中其底板容易产生破坏,工作面矿压显现也更为剧烈,容易造成支架翻倒等安全事故。由此可见,进行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采煤工艺优化原则概述

采煤工艺优化是煤炭开采行业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采煤工艺优化的原则涵盖技术选择、作业方式、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具体为:一是技术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如综采机械化、无人化工作面,以提升开采速度和精度。同时,运用GIS、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手段精确掌握地下矿藏分布,辅助决策,减少盲目开采。二是经济合理性原则。在技术和装备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初期投入与长远经济效益,力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产出。在资源综合利用中,推行绿色开采,提高煤炭回收率,同时开发利用伴生资源,如煤层气、矸石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三是安全第一原则。需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确保所有作业环节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标准,配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体系。对于人员培训与管理,相关部门应定期对煤矿工人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四是环境友好原则。应采用低尘、低排放的生产工艺,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同时做好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在此基础上,还需开发生态修复技术,对废弃矿区进行植被重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地退化[1]。

2.基于煤矿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的采煤工艺优化应用策略

2.1优化支架与围岩稳定性

优化支架与围岩稳定性不仅可以提升开采效率和安全性,还能直接影响着运营成本和资源利用率。首先,工作人员需深入考察工作面的具体条件,包括煤层特性(硬度、厚度)、顶底板岩性、地应力状态等,作为选型的基础。例如,某煤矿某工作面煤层倾角为29°~46°,平均厚度为9.16m,结构单一,发展稳定,较为适合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通过对该工作面的覆岩移动规律及围岩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建立的工作面模型如图1所示。同时,需明确支架所需具备的功能,如支撑能力、防滑抗倒、自动跟机等,以满足不同开采阶段的需求。然后,根据巷道尺寸和煤层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如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或端头架等,例如,某项目在前期开采阶段,在使用采煤机进行割煤操作时,煤层呈块状剥落。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将会穿过F8正断层,在穿越断层过程中,回采极易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企业决定暂停对该工作面煤层的开采,对采煤参数及工艺先行优化,如图2所示。在性能参数中,则需重点考察初撑力、工作阻力、伸缩梁长度、底座宽度、行走机构等关键参数是否满足现场作业要求。

2.2优化采煤工艺分区

在大型开采项目中,工作面分区设计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等手段,全面掌握工作面所在区域的地层结构、煤层赋存状况、断层分布等基础地质资料。同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预测各部位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趋势,识别高应力区和潜在危险地带。然后,进行分区规划。根据煤层走向、厚度变化、顶底板岩性和断层分布等因素,将工作面划分为多个逻辑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便于分别管理。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各分区的开采目的,如主采区、缓采区、预留区等,根据其定位安排不同的开采策略和支护方案。例如,主采区通常是指地质条件较好、煤层赋存稳定、开采技术成熟的区域,可以作为主要的煤炭产出来源。在开采中,应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实施连续开采模式,以求获得最大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并引入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操作设备,提升开采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安全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对煤层厚度、顶底板压力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开采活动的精准执行。在支护方案设计中,需使用强度高、耐久性强的支护材料,如钢带、高强度锚杆、金属网等,以应对较高的顶板压力;配备自动跟随采煤机的自移式液压支架,确保顶板的有效支护,同时减少人工干预。在顶板管理中,实施顶板预裂爆破,控制顶板垮落,减少突然垮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威胁。缓采区指的是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煤层不稳定或是受特殊因素制约的区域,开采风险较高,需谨慎处理。采用小范围试探性开采,逐步扩大工作面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复杂的地质环境。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结构的探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开采计划,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关于支护方案,应鉴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支护体系,如纤维复合材料、柔性锚杆等,以适应顶底板的不规则运动。并对断裂带、破碎带等特殊区域实施额外的加固措施,如注浆加固、安装特殊支护结构,提高局部稳定性。在推进顺序中,需制定合理的推进路线和顺序,通常从上盘开始逐步向下盘扩展,或者按照从厚煤层到薄煤层的方向推进,以利于顶板管理。再根据各分区的特点和生产能力,调整推进速率,避免局部积压或产能不足的情况出现,维持整个工作面的平衡运作。

2.3优化工作面长度与倾角

优化工作面长度与倾角是确保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工作面长度优化中,增加工作面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日均产量。但过长的工作面会增加通风、运输等方面的成本;而过短则会导致设备频繁搬迁,增加非生产时间。同时,还需考虑煤层厚度、顶底板稳定性、断层发育情况等。并确保所选设备能够在预定长度下正常运转,避免效能下降。在实际优化中,工作人员需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设备性能,然后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可通过实验或模拟的方式,确定最适宜的工作面长度。一般情况下,大倾角工作面长度可设定100m~200m之间。例如,某工作面长度为2094~2140m,倾斜长度平均值为183.5m,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其长度应设定为120~150m。[2]

另一方面,需要调整倾角的原因是随着倾角增大,工作面的滑动和设备稳定性问题会愈发突出。例如,较大的倾角容易导致煤块、粉尘等物料向下滑落,影响开采效率。因此应将工作面设计为伪仰斜,角度一般为10~20°,调整范围为5°,如图3所示。此外,高倾角下,人员行动不便,且增加了设备固定和操作的难度。因此,应选择适用于大倾角条件的支护方式,如加装挡板、使用摩擦系数更大的材料。同时,选用专为大倾角设计的设备,如带有防滑装置的采煤机、输送机等。

结束语:展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提升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煤矿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的采煤工艺优化措施更加高效、切合实际。特别是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加持下,未来的工艺优化将更加依赖于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由此开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必须得到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关书方,杨健男,姜志刚,等.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顶煤损失分布特征及放煤步距优化[J].煤炭工程,2024,56(09):72-77.

[2]郭旭亮,翟海涛,候朝峰.大倾角综放工作面综采支架倒架原因及控制[J].能源与能,2024,(09):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