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C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地物识别方法
段杰
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
引言
在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中,C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探测灵敏度,成为捕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重要工具。但雷达波束传播期间会照射到建筑、山脉、植物灯固定目标,产生地形回波与降水、云等气象回波混杂,造成降水强度误判、风暴路径偏差等情况,特别是在山区、城市等复杂地区,地物干扰已然成为制约雷达数据应用的瓶颈[1]。因此,精准识别并剔除地物回波,对提升气象预报精度、保障防灾减灾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物回波的特征与干扰机制
地物回波是指雷达发射的波束照到地面固定目标后产生反射信号,该信号与气象回波存在差异性,这也是识别的基础。其主要特征包括:
空间分布稳定性。地物位置相对固定,回波在雷达扫描的连续仰角、方位角中呈现出重复性分布,而气象回波会随着气流移动,位置动态变化。
强度与偏振。金属建筑、岩石等地物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 Z)通常更高,但其衰减也更快;降水粒子偏振参数(差分反射率 ZDR、相关系数ρhv 等)与地物存在显著差异性,如雨滴的 ZDR 多为正值,而地物 ZDR更接近 0。
多普勒速度特征。地物由于是相对静止的,其径向速度接近为 0,气象回波会因气流的运动影响,存在显著的速度阶梯,如气旋、反气旋环流等。
频谱宽度。地物回波频谱宽度相对更窄,气象回波由于湍流或粒子运动差异,频谱宽度更宽。
二、地物识别方法分类与方法
1. 传统统计法
该方法是基于地物回波统计规律建立规则模型,操作简便、计算效率高,适用于地物分布简单、地形平缓等区域。阈值法是基础手段,主要对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等参数设定临界值进行分类。地物回波因目标固定,径向速度一般稳定在 ±1m/s 以内,气象回波因气流运动因此速度至一般在2m/s 以上,通过设定速度阈值筛选地物候选区;反射率阈值根据距离衰减特性,近距离地物反射率普遍在 40dBZ 以上, 50km 以外距离因信号衰减普遍低于 15dBZ,降水回波主要分布区间为 20-50dBZ。空间连续性检测法通过对多时刻回波的重合度展开判断,如在连续 3 个扫体重,位置重合率达到 90% 以上的区域大概率为地物,该方法可排除移动气象回波。传统方法依赖人工设定阈值,对于地形突变区域容易误判断,且难以区分静止地物和短时间稳定的气象回波[2]。
2. 偏振参数法
C 波段双偏振雷达可测量差分反射率 ZDR、相关系数 ρhv 、差分传播相移ΦDP 等参数,区分地物和气象回波的核心指标为 ρhv 、ZDR。地物目标形状不规则、材质种类多,导致水平、垂直偏振信号相关性低,ρhv 一般不到 0.9,降水粒子的ρhv 通畅在 0.95 以上,所以 ρhv 低于 0.9 可作为地物识别强判据。ZDR 反映水平与垂直反射率差异,地物回波 ZDR 接近 0,降水粒子 ZDR 在 0-3 之间,二者有显著差异。再者, Φ DP 在降水区域随着距离增加而线性增长,地物回波 Φ DP 几乎无变化,该参数主要用于辅助区分远距离地物以及弱降水。偏振参数法可适用于复杂地形区域,相比传统统计法,在山区、城市等区域误判率更低,但会受到雷达校准精度影响,需要定期对偏振参数进行标定。
3.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法
传统的机器学习法需通过人工提取反射率、速度、ZDR、ρhv 等特征参数,将这些参数组合输入到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模型训练分类器内。以随机森林为例,通过多颗决策树的投票机制,在平原地区的地物识别精度可达 92% 左右,如若特征选择不当,会受到强地物(金属牌等)回波干扰。深度学习法则是通过神经网络自动提取特征,卷积神经网络(CNN)能捕捉回波空间纹理,循环神经网络(RNN)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捕捉气象回波移动特征,进一步提升静止地物的区分精度。目前主流应用的 U-Net 架构的语义分割模型,融合反射率和 DEM 数据,在山区地物识别 F1 分数高达 0.85,相比传统方法有明显优势[3]。但深度学习需要有大量标注样本作为支持,而偏远地区数据稀缺,应用范围有限,且计算量庞大,想要实现实时性分析需化后续优化和强大硬件支持。
4. 多源融合法
为了弥补单一数据源的局限性,可融合雷达数据和外部地理信息。数字高程模型(DEM)可辅助判断波束遮挡状况,计算雷达波束高度、地形高度差值,如若波束高度小于地形高度,则判断该区域存在地物回波,如山脉遮挡回波,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排除山区地形回波情况。土地利用数据,如卫星遥感的城市、森林、水体分类,根据既有数据、资料判断地物回波。在城市中的强回波可能为建筑物;水体区域弱回波可能为岸边植物。多元融合法还能根据地面自动站数据信息,将站点降水观测值和雷达回波强度对比分析,如若雷达显示强回波且站点无降水时,则判定为地物。该方法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区域,在各类辅助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识别率相对更高,但也要解决多源数据时空匹配问题,如雷达扫描时间与卫星过境时间的同步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C 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地物识别可有效平衡探测精度与数据可靠性,技术发展围绕地物和气象回波特征差异开展。传统方法在简单的场景中依然具备实用价值,而偏振参数、机器学习、多元融合等技术融合,为复杂地形下地物识别提供新方案。未来,还需进一步突破动态天气干扰、雷达参数限制等瓶颈,建立动态自适应模型优化阈值调整机制,采用相控阵雷达技术等强化处理能力,让地物识别更加精细化、智能化,这不仅能提升气象数据质量,还能为短时临近预报、灾害预警等业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苏添记,葛俊祥.新一代天气雷达风轮机杂波识别和剔除[J].海洋气象 学报,2023,43(03):45-58.
[2]王晋宁,王颖,杨川.天津机场 GLC-18F 多普勒天气雷达地杂波识别和处理方法研究[J].空运商务,2018,(01):56-58.
[3]张占文.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地物识别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7,40(19):11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