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究
胡金涛
金华市技师学院 321017
摘要:本文探讨了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一是分析了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包括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重构。二是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合作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合作机制、对接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优化对策,本文旨在为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引言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加速,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产教融合作为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相关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一、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
(一)深度校企合作机制
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这一机制下,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投资、规划并管理实训基地,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提升实训条件,还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1]。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评估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紧贴行业标准,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双向师资流动机制的实施,使得企业专家能够走进校园,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能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了教学相长、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核心要素,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工作的交替进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导向教学则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还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现代学徒制在机械类专业中的应用,通过师徒传承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行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评价体系重构
评价体系重构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保障,该模式构建了一个包含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而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体系还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又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及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探讨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效衔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机制不健全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常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冲突,企业会因投入与回报不匹配而缺乏合作动力[2]。同时责任划分的不明确也是制约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界定模糊,导致合作效率低下。政策环境的变动、市场需求的波动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加剧校企合作的短期化和不稳定性,使得双方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入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还面临着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涌现,导致学生所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受限于实训条件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短缺,学生难以获得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影响了其技能水平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受限,难以适应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这类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机械类专业教师中占比不高,难以满足高质量教学的需求。许多教师因长期脱离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匮乏,难以将最新技术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动力,难以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合作机制
针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中的合作机制问题,可采取以下优化对策,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原则,确保双方利益均衡,增强合作的动力和稳定性。二是强化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划分,通过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清晰界定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合作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最后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如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等,促进校企双方定期交流、信息共享,为合作的持续深入提供有力保障。
(二)对接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为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积极调整教学内容,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改善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其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以适应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活动,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3]。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还需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为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结
本文全面梳理了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在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创新及评价体系重构等方面,阐述了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势与成效。同时针对合作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对接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陆峰.核心素养视域下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7):1.
[2] 凌高本,郝兴焱.技工院校机械类实训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J]. 2021.134-141.
[3] 何梓健.技工院校工程机械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汽车博览, 2022(3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