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项目地下管线保护措施的优化策略与实施效果验证
刘东海
华航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400
引言
旧城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改造中地下管线的稳定运行直接关联功能延续与工程推进[1]。旧城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配套短缺问题,管线建设年代跨度较大、所处环境复杂,现有保护实践面临历史资料缺失、技术适配性不足等现实挑战,随着改造精细化需求不断提升,管线基础信息精准性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系统性优化措施强化支撑,以此保障工程建设有序开展与居民生活持续稳定。
一、旧城改造中地下管线保护的现实需求与基础现状
在旧城改造进程中,地下管线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直接关联旧城功能发挥与改造工程推进[2]。旧城多存在基础设施短缺情况,地下管线的保护与改善是基础设施升级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居民生活质量作用关键。当前管线保护遇制约:旧城区历史久,管线建设年代跨度大,既有保护实践适配性不足;改造中对管线信息精准性需求提升,现有资料与技术支撑未完全匹配,强化保护的迫切性显著。
二、管线勘察数据精度与完整性不足基础信息支撑薄(一)旧城管线历史资料缺失与勘察技术适配不足
旧城历经长期发展,管线档案或保管不当,或未系统留存,造成历史数据出现断层,针对旧城区特殊地下环境,专业勘察技术应用不充分,传统技术面对管线密集交错的复杂状况,难以胜任,最终影响数据采集准确性。
(二)管线数据采集标准不一致致整合共享难
旧城改造参与主体众多,各部门、各阶段的管线数据采集缺少统一规范。数据格式、指标口径存在差异,不同来源的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孤岛”,无法为保护决策提供全面支持。
(三)勘察结果与实际管线偏差动态校验机制缺失
旧城改造时,由于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布局复杂,勘察结果和实际管线分布容易产生偏差,当下缺乏结合改造进程的实时校验机制,无法及时修正信息,加大了保护方案实施风险。
三、地下管线保护措施的优化路径
(一)补全历史资料与适配旧城环境的勘察技术升
1.多维度溯源补全管线历史资料
解决旧城管线历史资料缺失问题,要构建系统溯源机制。档案管理、住建和管线权属单位协同,专项梳理改造前管线施工图、竣工图、维护记录等纸电档案,破损档案数字化修复存档。没直接档案的区域,走访老居民、退休维护人员采集口述,结合历史地图、变迁文献与早期航拍影像,用 GIS 技术还原历史管线走向,生成完整数据图谱辅助现状勘察(见图 1)。
图 1:多维度溯源补全管线历史资料流程图

旧城特殊环境勘察技术适配优化
针对旧城区建筑密集、地下环境复杂状况,实施勘察技术专项升级行动,在传统电磁感应探测方式之上,引入多频电磁定位仪设备,依据管线埋深差异与材质特性调整工作频率,针对老旧铸铁管、陶土管等特殊管材,运用低频模式增强探测信号穿透能力。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导电性强的区域,配套使用管线雷达探测系统,借助高频电磁波识别管线具体位置与埋设深度,在历史建筑周边区域,采用非开挖钻探技术,配合光纤传感装置,达成保护与勘察同步推进的目标。
3.智能化勘察设备集成应用
推动勘察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交融,搭建智能化勘察体系,配置集成 GPS 定位及实时传输功能的便携式探测终端,使勘察数据现场采集便能同步上传,消除人工记录误差与时间延迟。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模,融合管线数据,直观呈现其与周边建筑、构筑物的空间关系,在深埋管线和复杂交叉口处,利用管道机器人探测,获取毫米级精准数据,并设立设备定期校准机制,确保测量精度。
(二)统一管线数据采集标准与构建共享整合体系
1.制定适配旧城特点的管线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参照国标与行业规范,贴合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升级要求,编制管线数据采集细则,清晰界定核心要素,纳入管线材质、管径、埋深等基础属性,同时涵盖与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空间位置关系等特色内容,全面展现管线历史沿革与当前状况。采集流程划分为前期普查、中期详查、后期核验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技术指标:前期定位误差控制在 50 厘米以内,中期详查精度达 10 厘米以内,统一记录格式与编码体系,将年代标识和区域特征嵌入其中,便于后续追溯与管理。
2.搭建跨主体的管线数据共享整合平台
基于旧城改造多方协同作业模式,搭建市级地下管线数据共享平台,采用“一库一中心”架构,“一库”整合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各权属单位管线信息,按旧城区域划分板块,着重标注历史文化街区等敏感区域管线分布;“一中心”承担平台运维与数据更新职责。平台设置分级访问权限,满足政府统筹审批、施工单位获取项目数据、权属单位实时上传信息需求,实现多主体协同管理,嵌入空间分析功能模块,自动识别管线交叉、重叠等冲突风险点,为改造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3.建立动态更新与质量管控机制
构建全流程更新机制,保障共享平台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规定管线权属单位在旧城区域管线维修、改造或新建工程竣工后 30 日内,将管线位置变更、材质替换、埋深调整等信息,连同现场验收照片、测绘报告等资料录入平台。平台管理中心每月开展数据核验,比对施工许可文件与更新记录,对未及时更新单位进行督促整改,部署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重点区域管线状态,监测数据与平台信息自动比对,发现偏差即触发预警并安排现场复核修正,每季度组织数据质量互评活动,将考评结果纳入相关单位考核体系,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见图 2)。
权属单位数据上传:管线修造完成 1 个
月内,录入变更及验收资料至共享平台(三)建立勘察结果与实际管线偏结果与实际管线偏差的动态校验机制
图 2:建立动态更新与质量管控机制流程图

1.施工前联合核验与补充勘察机制
依旧城改造多方协作原则,施工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线权属单位开展联合技术交底,各方持勘察报告、历史资料与地形图,逐段核验改造区域,重点核对勘察图纸管线位置、埋深与地面标识、历史记录是否一致。在传统建筑密集区域,以人工探坑验证,若现偏差,即刻启动补充勘察,增派专业人员携高精度设备二次探测,会同权属单位技术人员分析制定修正方案,确保施工前管线信息准确[3]。
2.施工中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机制
据旧城改造技术创新与数字化整合思路,施工时搭建实时监测系统,按管线分布情况在重要管线周边布设传感器网络,监测位移、沉降、压力等参数,数据无线传输至管理平台。平台设多级预警阈值,数据超范围即自动报警,施工单位专人值守分析异常,若因勘察偏差使施工靠近管线,立即停工启动应急调整,优化施工方案,每日开监测例会,复盘数据修正轻微偏差,防止问题积累。
3.施工后复核归档与经验反馈机制
照旧城改造基础设施系统性改善要求,施工完毕后进行全面复核,施工单位组织专业团队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改造区域管线全覆盖扫描,生成实际分布三维模型,与施工前勘察模型叠加比对,量化偏差范围与程度。对明显偏差区域形成专项报告,记录位置、成因、处理结果并附佐证数据,将复核数据纳入数据库更新归档,建立偏差案例库分类整理,定期研讨提炼优化建议与管控要点,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见图3)。
图三:勘察与管线偏差动态校验机制流程图

结语
旧城改造地下管线保护优化路径,以补全历史资料、升级勘察技术,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体系,建立全阶段动态校验机制,解决基础信息薄弱难题。方案契合旧城复杂环境,强调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提升管线保护精准安全度,为基础设施升级筑牢根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成栋.旧城改造项目中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探析[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5,(05):159-160.
[2] 胡海辉. 顶管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既有管线的保护措施研究[J]. 建筑科技,2025,9(07):139-142.
[3]李世权. 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探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