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泰安模式”
亓慧亭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摘要:山东省泰安市在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上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泰安模式”,要以创新体系构建为根本,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地;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契机,打造创新发展新洼地;以创新主体培育为重点,打造科技企业孕育地;以科技创新服务为保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地;以加强招才引智为助力,打造高端要素成长地。
关键词: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泰安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聚焦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2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泰安位列第71位。2023年2月,中国科协发布公告,在65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排名中,泰安位列第4位。
一、泰安市以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
1.优化创新环境。制定《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2022年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达10亿元,居全省前列,科技金融服务更加深入。成立技术转移工作服务队,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899项,成交额95.85亿元,同比增长37.44%,技术合同认定技术交易额11.02亿元,同比增长73.54%,成果转化服务更有针对性。
2.壮大创新主体。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3家,达705家,连续5年保持35%以上的增速;7家高新技术企业跻身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行列,居全省第7位;38家企业入选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居全省第6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方式,指导1024家企业分9批加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2022年实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零突破,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农业微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备案。制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备案工作方案,分2批备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74家。聚焦重点工业企业,认定组建4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备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2家研发机构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泰山创新谷搭建集“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技术交易、产业化”于一体的一站式孵化链,引进包括国际院士、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等高水平研发团队79个,建设创新平台22家,注册成立公司111家,授权专利75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孵化企业实现总产值2.35亿元。
4.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围绕11个产业链,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揭榜挂帅”项目,鼓励产业链企业联合协同攻关。38个项目成功揭榜,撬动研发投入约5.72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46人,通过项目实施新增销售收入约67亿元,开发新产品50个,新建生产线38条,申请发明专利86件,突破一批制约泰安重点产链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全市120余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资金突破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5.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合作,举办山东大学—泰安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暨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泰安站)等活动;邀请山东大学来泰安开展精准对接,推介优秀科技成果30余项,实地考察泰安企业8家,达成合作意向3项。推荐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类)10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创业企业人选29人,创业项目20个。选派第十六批科技特派员64人,累计选派1216人;组建7支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服务团,总数达13支,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新格局。高层次人才入选数量实现新的突破。
二、短板和不足
1.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不快。从2022年3月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公布的各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来看,泰安处于第10位,较上年下降3位;从各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变化看,位于第15位,提高幅度在10%以下;从各市科技创新一级指标看,没有一个指标进入全省前三名。
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乏力。近年来,高企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总数已达522家,居全省第9位。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连续的高速增长使得高企后备力量薄弱。2022年,省科技厅下达泰安市新增高企任务数为170家,增长率为32.6%,扣除到期放弃重新认定的13家,实际至少新认定183家,基本满足条件有意申报的企业仅126家。
3.孵化载体作用发挥不显著。目前泰安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家。市级孵化器4家。孵化使用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461家。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中,3家位于泰安高新区,运营、管理较为规范,其他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和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有待提高。
4.高端创新平台缺乏重大突破。在推动建设高层级创新平台方面,立足长远少,内功做的少,提出的针对性、管长远的办法措施少,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不快、层次不高,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数量较少,地域分布也相对不平衡。
5.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不够。近年来,泰安人才引育工程取得显著成绩。但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顶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方面,尚没有实现大的突破。特别是受限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复合型的技术领军人才引不来,缺乏科技攻关“领头雁”;科研骨干留不住,缺少科技创新“生力军”。
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泰安模式”的对策建议
1.以创新体系构建为根本,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地。紧紧抓住国家科技部重新组建有力契机,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各链条融合贯通。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协同创新圈。高标准编制泰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2.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创新科技平台运行机制,加大科技平台绩效评价力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支持激励政策有效挂钩。统筹全市创新平台资源,推进企业间、平台间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改革泰安产研院、泰山创新谷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三级实验室体系,新建一批县级实验室、发展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稳定培育一批省重点实验室。
3.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契机,打造创新发展新洼地。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做大做强泰山科技创业资金,健全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加强泰安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促进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4.以创新主体培育为重点,打造科技企业孕育地。加快构建覆盖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科技企业“育苗工程”,加速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审核制度,促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5.以加强招才引智为助力,打造高端要素成长地。组织实施“登高望远·选择泰安”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对获奖人才给予项目落地选址、工商注册登记、投融资服务、科技项目申报规划等专项服务。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点对点”指导和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抓好外国专家引进服务,积极争取中国政府友谊奖、省政府友谊奖以及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服务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人才飞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贷款补贴等给予大力支持。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用好用活驻泰高校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驻泰高校更多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形成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Z]. 2024-7-21.
[2] 山东省人民政府,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Z]. 2024-4-22.
*山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24年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