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编制方法创新

作者

王竹

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110069

引言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已逐步成为我国政府投入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优秀历史建筑,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有保存意义、观赏价值,又是一种非再生性的文化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牵涉到的利益主体较多,应立足于自身,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真性与完整性,使其焕发生机,得到更好利用,变成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编制要求

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编制既担负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控制功能,又彰显文化保护和资金监管双重价值。它的核心要求是编制过程要真实、完整,不仅要准确地体现修缮工程中工艺差异、材料特殊性等特点,还要保证费用构成满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合规性、可追溯性等严格规范。修缮工程通常涉及到结构的加固、传统工艺的复原以及不可预知的隐蔽性工程,因此编制工作应该强调事前调研的系统性和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并且通过全过程资料留痕,定额细化等措施加强可审性。同时需要综合考虑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和实际支出对比机制、编制结果经得起事后审计验证和绩效评价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资金透明,投资准确,保护文化遗产。

2 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编制方法的局限性

2.1 修缮工艺特殊性导致定额适配性不足

历史建筑修缮涵盖了传统工艺复原,手工工序和特殊材料的运用等内容,施工特征明显区别于常规新建工程。但目前概预算编制更多地是依靠建筑工程统一定额来完成,而这些定额偏于现代工艺及标准化流程,很难体现修缮过程额外工序及非标准性消耗。比如木结构榫卯修复或者彩绘壁画保护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作业,工期、工价等经常会超过现行定额范围而造成预算测算结果脱离实际开支。政府投资审计验证时易产生难比较的问题,使投资控制准确性与合理性受到制约。

2.2 历史信息不完整造成工程量测算偏差

大部分历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原始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和结构资料等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在预算编制中对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不充分。即使是在现场勘察中,往往由于隐蔽构件的破坏,内部结构的变异或者材料风化等因素而很难完全把握,这就给工程量测算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概预算阶段这一偏差将直接影响到投资额度的制定,导致预算和实际消耗之间出现明显差别。从审计层面上看,没有完整基础的测算结果通常很难形成一个可供核查的取证链条,这不仅会影响审计认定科学性,还会增加资金管理风险暴露。

2.3 审计取证困难限制造价透明度提升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它在建设环节中有很多隐蔽工程比如结构加固,基础加修或者内部构件替换等,而这一切都很难在建成之后重现。传统预算编制及审计取证主要依靠书面资料和现场核查两种方式,而修缮项目通常没有全面且可量化的比对基础,造成预算缺乏透明度。审计人员很难用常规方法证实工序的真实性及费用的合理性,在进行投资审核时易发生纠纷。这一取证困境在制约预算成果信度的同时,弱化了政府投资审计在资金流向、造价合规性等方面的控制。

3 城市更新项目中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编制方法创新路径

3.1 建立专项修缮定额库提升工艺费用匹配度

鉴于修缮工艺的特殊性造成当前定额适配不充分,急需建设历史建筑修缮专用定额库。这个定额库应当在国家或地方现有的定额体系基础上,结合修缮工程中的典型工艺环节,逐步进行扩展,例如木结构的榫卯修复和石材的雕刻复原、彩绘壁画的保护和传统瓦片的铺设,通过测量工时,材料消耗和设备使用频率数据化沉淀。实践中可采取“样本项目加数据采集,加标准修正”的路径,例如先在已完成的修缮工程中收集实际消耗数据,再通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和行业专家进行技术评估,逐步形成可推广的工艺定额。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应当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并不断地对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修缮经验进行补充入库,以便预算人员编制过程中能迅速调用配套资料,避免生硬地套用依靠传统的新建工程定额。这既增强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对政府投资审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降低审计环节中的识别纠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修缮工艺费用和预算数据准确匹配。

3.2 引入三维测绘技术优化工程量精细化测算

为了解决由于历史信息缺乏而引发的工程量估算误差,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全面采用三维测绘技术,这包括激光扫描、BIM建模和数字化构件识别等多种方法。利用高精度激光扫描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等点云数据并将其转换成三维模型,填补了由于历史图纸丢失而造成的信息空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首先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整个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建模,然后利用BIM软件来分解构件级别的工程量,例如梁、柱、墙和屋顶等,并准确地计算所需的材料和施工步骤。该方法既可以直观地展示隐蔽构件分布情况,又可以在后续维修时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实时比选以保证预算和实际消耗的一致性。为促进测算结果可靠,也可以建立工程量数据库对各类历史建筑测绘成果进行统一归档并形成可追溯对照数据。这一方面使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化,以免由于资料不足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为审计部门取证提供直观,定量的证据,提高预算结果可核查性与说服力。

3.3 构建全过程审计支撑体系强化预算透明管理

在审计取证难、预算缺乏透明度等制约因素下,其创新路径是建立全过程审计支撑体系以实现预算编制,建设过程与审计监督的紧密结合。本系统可以采用数字化档案管理及影像留痕机制等方式实现,具体方式有施工现场影像采集设备布设、重点隐蔽工程定期拍照留档、预算编制环节工程量数据对应等。同时建立了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的预算管理系统,施工方需要把工序进度,材料采购以及人工费用等信息实时输入到平台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费-项目对照链条。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远程的随机抽查和过程追踪,从而减少仅仅依赖事后核查的限制。另外,还应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过程评估并针对特殊工艺环节提出独立鉴定意见以提高预算数据可信度。通过该系统可以使修缮项目资金流向及工序真实性透明化,既减少审计取证困难,又为事后业绩评价提供完整的证据链。最后,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修缮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可审性与规范性,促使预算编制朝着科学化,透明化以及全过程监管等方向迈进。

结束语

改进历史建筑修缮概预算的编制办法,是城市更新和政府投资审计实现深度对接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专项修缮定额库以解决过程匹配不到位问题、引入三维测绘技术以提高工程量精度、构建全过程审计支撑体系以加强透明管理等措施可使预算编制逐步走向科学化、可审化。这既有利于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又为审计和监督政府投资项目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对于促进城市更新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文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融资困境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策略研究[J]. 建筑经济,2025, 46 (08): 85-91.

[2]黄娜群, 王鹏玥, 孙伟增. 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现实困境与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25, (03): 60-69.

[3]陶然, 刘洋.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路径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21):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