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激发策略研究
张良志 吴思明 定茜
西安医学院 体育部
摘要: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自身发展,学校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教师的新要求,学校要注重从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现实问题,帮助教师直面困境,制定相应的激发策略,最大程度激发和生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形成较强的职业认同与专业自觉,促使每位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都得到明显的突破。
关键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激发策略
教师作为情感与人格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既是教育者和领导者,也是被教育者与被领导者,多种身份要求他们具备更专业、更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需要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角度制定相应策略,协助教师把握成长契机,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以满足新时代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期望。
一、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的实际情况
专业发展内驱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动力源头,也就是说要从内心深处激发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意识,统一教师思想与行动的动力,使得教师有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促使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做到更好。
(一)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
制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为个体提供行动的方向与动力,是激发个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实教育实践中,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引领,则表现出毫无教育信念、没有责任担当、没有主动积极参与意识等,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育人精神,也就无法将目标定量化。这种缺乏目标定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育人目标不清晰,教师不清楚自己教育学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不清楚自己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清楚要将什么样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导致教学活动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对自身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刻,无法将其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第三、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心态,未对自身职业生涯制定清晰的规划目标,导致专业驱动力不足;第四、对自身需要的支持条件认识不足,对自身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缺乏准确的判断,导致自己无法进步。
(二)职业胜任效能感不足
对于教师而言,职业胜任效能感来源于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是否适应教育改革、是否有效落实教育职责的主观感受。教师存在职业胜任效能感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自我效能感低,教师对自身职业教育水平并不抱有多大的信心,对自身是否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没有把握,这就导致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久而久之,教师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重创,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越来越没有信心,工作状态也会越来越差,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第二、教师在长期的低效工作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失去教学热情、教学动力不足、对学生失去耐心和关爱等,无法胜任正常的教学工作。
(三)实践获得感有待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关注教师个人的实践获得感,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个人的实践获得感也会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将之归功到自身努力教学所得到的回馈,有效激活并强化教师专业成长驱动力。然而在实践教育事业中,缺乏引导教师将这种努力成果转化为驱动力的机会,教师没有自主转化的意识。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通过强化专业发展动力机制,引导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获得感,确保教师职业发展内驱力的激活与发展,帮助教师肯定自身努力付出与成果获得成正比关系。
(四)激励保障措施不充分
学校针对教师制定的管理机制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将大大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激活,进而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第一、学校在管理方式上,尚未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激发角度制定管理内容和策略,无法保障教师专业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第二、一味的要求教师改革创新,却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容易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与自信心的打击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多元时代发展需求的累赘。第三、缺乏对教师的合理激励措施,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方面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精神与物质激励措施的平衡点等问题,都需要学校不断完善和探索。
二、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激发策略
激发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体自觉与内在需求,持续激励教师对标职业使命与时代发展要求,扎实巩固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实现各阶段专业化发展目标。
(一)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
目标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有助于明确个人的职业追求和价值观,有助于教师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办学宗旨与发展理念相契合。第一、学校要引导教师制定清晰的育人目标,结合学校教育理念,教师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内涵,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创建情境化、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职业观,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发展有助益的人才目标。第二、帮助教师制定长期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强调教师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注重个人专业发展,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补充学校阶段性发展规划以及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规划表,如表1所示,帮助每位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生态化发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第三、统一文化输出,对于每个学校而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与办学理念,而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而言,需要文化信仰作为支撑,为其提供动力,才能与学校不断磨合当中对学校逐渐产生更强的信任与归属感。学校要将教师发展为主人翁,在文化建设、文化融合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促使教师全方位的提升自我修养和自我突破,激活教师职业发展的文化动力。
(二)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
很多教师并非没有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的意愿,而是不知如何才能提升,因此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帮助教师提高职业胜任力,辅助教师获得更强的职业技能。
第一、构建专业化团队体系,按照各个专业类别搭建专业团队,各个院系可以从选拔骨干教师出发,培育种子教师,通过设立重点研究项目,培养一批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相同院系不同专业中逐渐扩大教师团队范围。通过去中心化与扁平化的团队构建,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整合资源,形成专业发展共享圈,引导教师建立专业交流工作室,坚持育人与育己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独具特色的育人载体,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共识、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培养并培训教师团队获得更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比如在人工智能的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激发过程中,通过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来校开展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教师掌握更先进的专业理念与发展动态,教师获得更高的职业胜任力,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强的引导效果。
第三、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既要关注个体行为不断适应教师职业的社会性需求,还要意识到个体的单打独斗终究无法避免出现视野局限、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则可以通过互动交流、齐心协作、良性竞争等措施中形成经验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开放与互助的氛围中促进成员专业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在育人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自发组建合作团队,志趣相投的教育队伍就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相互帮助等,对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相当有益的。
第四、激发教师个体的改革创新能力,以往,包括教师在内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却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者,其创新能力发展也不可忽视。笔者建议给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包括在课程建设、教研设计等方面,建立更强的容错机制,不设限、不局限,给足教师创新发展的条件与支持,保障教师在创新、改革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获得感
教师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直接影响者,其自身获得感对专业发展内驱力激发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自身获得感较强,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也会越强,如果教师在专业领域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与理解,教师自身也会产生质疑,无法将教师职业生涯坚持到最后。因此,提升教师获得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例如打规模宣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榜样人物,为教师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让社会各界人士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保持敬仰的态度,而不是因为个别教师的行为而对教师职业失去信心。其次,通过人文关怀手段让教师感受到职业温度,应新时代教育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教师压力,给予教师专心教学、潜心钻研的教育环境。最后,要切实提高教师个人收入,让教师的个人付出有所值,增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提高教师的职业信仰,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继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在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激发过程中,学校要给予全面的支持与保障,比如医学类教师,需要先进的实验室与设备等,学校在学科创设时就要配备相应的设备与实验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学科发展需求向学校提交设备采购需求等,实现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目标,也为学生创设更为完善、优越的学习环境。另外,激励机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各大院校均在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激励之路,以期不断完善和发挥激励制度的最大促进作用。故,学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重从成效、过程等方面入手,以教师的评价激励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仅要注重外部化的激励效果,也要注重内部化的激发作用。
首先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措施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让教师毫无后顾之忧的完成教学工作,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其次,激励机制需要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在工作背景、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激励机制切不可一刀切,要考虑到教师个性化需求而制定激励策略,比如有些教师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希望可以获得工作上的认可,那么可以为教师申请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等,有些教师更注重物质方面的回报,那么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加薪、奖金等方式达到奖励目的,总而言之,制定个性化激励机制是为了更好满足教师需求,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最大化程度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奖励必然也存在惩罚,针对某些工作上不作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最后,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还可以将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希望能够通过奖励教师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驱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内驱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包括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职业胜任效能感不足、实践获得感有待提升、激励保障措施不充分,立足人本原则,提出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提升教师获得感、完善管理激励机制,以期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激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送.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之源 [J]. 中国教师, 2024, (03): 92-95.
[2]聚焦德育教研,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福州市严权纲名师工作室工作掠影 [J]. 福建教育, 2023, (48): 2.
[3]董欢欢. 点燃内驱力,助推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J]. 教育家, 2023, (46): 70.
[4]王霞,王倩. 激发内驱力,让教育更有温度[N]. 语言文字报, 2023-10-11 (008).
[5]姚颖. 激发教师内驱力 精研细雕提质量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 (10): 4-5.
[6]周亚芳. 缺失与生成:心理契约视阈下大学教师教学内驱力研究 [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2 (01): 51-54.
第一作者简介:张良志,男,西安医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硕士,体育教育训练学,zhanglz049@xiyi.edu.cn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2023JF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