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校企协同实施路径研究
孙迎春 李风雷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内涵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内涵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以“双元育人、工学交替”为核心,强调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学生兼具“学徒”与“学生”双重身份,通过“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企”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其目标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更注重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要求职业教育快速响应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学徒制通过校企协同,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助力企业技术改造与效率提升。
二、不同行业的适配性分析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特色学徒制正不断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需求。然而,不同行业对学徒制的适配性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之间,体现出实施路径和协同重点的差异。
智能制造业的适配特征:
技术更新快、岗位技能复合化,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车间等岗位上,企业需配备具备机电一体化、数据分析与自动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徒制倾向“工学交替、实岗轮训”模式,以华中数控、格力电器、徐工集团等企业为例,通过校内模块化教学+企业真实项目实训的双元结构,强化学徒对新质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企业对人才培养有主导权,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提升校企协同效能
现代服务业的适配特征:
服务场景多元化、情境性强,如在智慧物流、养老护理、数字文旅等领域,对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和情境判断力的要求更高。
更强调“岗位嵌入式学徒”,如顺丰速运、携程文旅、泰康之家等企业更倾向于在真实服务情境中开展带岗学习,强化“做中学”体验。
教学内容更需“软技能+适岗能力”融合,强调职业道德、服务意识、顾客满意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需要优化师资培训结构与课程设置。
综上,不同行业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路径有明显差异,制造业更偏向“技术主导型”协同,服务业则更侧重“体验嵌入型”协同,需根据行业属性建立差异化的校企协同机制。
三、校企协同实施路径的关键举措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校企协同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本文从制度创新、课程重构、数字化赋能、政策支持、企业内生动力激发、协同育人生态构建六个维度,探讨校企协同的关键实施路径,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1.制度创新: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长效机制(1)运行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破解参与难题
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协同机制,破解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难题。在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亟需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实施"的四方协同治理体系。济南职业学院创新实施的"14322"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通过"1 个党建引领"确保办学方向,建立"4 方联动"工作机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实施"3 层对接"(战略合作层、业务协调层、项目执行层),成立"2 个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共同制定"2 个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岗位能力标准)。该模式通过制度化的议事规则和权责清单,明确各方职责,政府负责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行业提供技术标准和人才需求预测,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学校负责教学实施和质量保障。
(2)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权责对等的合作模式
校企协同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权责利关系,通过协议约定知识产权归属(如技术专利、课程资源等),并建立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机制。天津职业大学与知名企业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提供了成功范例:企业以先进设备、核心技术入股;学校以师资团队、教学场地入股。双方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约定了"三权分置"原则,学校拥有教育管理权,企业享有技术使用权,双方共享知识产权收益。具体实施中,建立了"三共"机制:人才共育、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3)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供需匹配的快速响应体系
依托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调节机制,定期发布产业技术供需清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具体实施"三同步"机制:一是专业设置同步产业升级,根据清单新增工业机器人运维等 3 个专业方向;二是课程内容同步技术发展,每年更新 30%的实训项目;三是培养规模同步岗位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型。企业提前6 个月通报技术革新计划,院校相应调整实训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前沿技术。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2.课程重构: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1)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转化机制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产业前沿技术的深度把握基础上。联合企业梳理典型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转化为教学标准。
(2)"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为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工学交替模式,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可采用"走班制"(如上午理论课+下午企业实操)或"学期分段式"(如"1 学期理论+1 学期实践"交替)等灵活形式,关键是要确保实践教学占比不低于 50%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
(3)"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构建能力递进的培养闭环
"岗课赛证"融通是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的关键路径。将岗位需求、课程设计、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融合,开发活页式教材和模块化课程,提升人才适配性。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Φ1+X) )、行业竞赛标准(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学习—技能训练—证书获取—竞赛提升”的闭环培养路径。
3.数字化赋能与多元评价:技术驱动下的质量保障体系(1)AI+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构建沉浸式智慧实训新范式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正深刻变革传统实训模式。建设智慧实训平台,利用VR/AR 模拟企业生产场景,例如:华为 ICT 学院打造的"根智融合"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解决高风险、高成本实训难题。
(2)大数据精准匹配:打造人才供需智能对接平台
搭建校企协同管理平台,整合企业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画像、教学资源库等数据,实现“人岗智能匹配”。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跟踪学生实习表现,为企业推荐适配人才。
(3)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三维立体化质量监控网络
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作为考核标准,建设订单班跟踪学习成果,月度总结与导师点评结合,确保培养质量。引入企业主导的“过程性评价”,以真实任务完成度(如产品合格率、技改贡献度)为核心考核指标,结合学校理论考核、第三方认证(如行业协会评估),形成“企业+学校+行业”三维评价机制。
(4)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教育供给快速响应体系
通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定期发布技术供需清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反向优化培养方案,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滞后产业发展的顽疾。
4.强化政策支持:财税激励与法律保障双轮驱动(1)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构建梯度化激励政策体系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参与,降低育人成本。地方政府应建立多维度的财政激励机制,可对参与学徒制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切实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建议建立"财政补贴与培养质量挂钩"的浮动机制,确保政策激励精准有效。
(2)法律保障: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性框架
在《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背景下,需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地方出台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参与学徒制的资质要求、协议范本及纠纷解决机制,降低校企合作风险。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校企合作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同时推广"履约保险"制度,由政府和院校共同投保,最高可赔付200 万元合作损失。
(3)专项试点支持:打造政策创新试验田
争取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政策,国家级试点政策能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如宁波市通过“金融+土地+信用”组合激励,吸引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一地创新、全国共享"的良性机制。特别要支持跨区域政策协同,实现资质互认、补贴互通。
5.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主导”
(1)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生态构建:打造产业链-人才链闭环系
鼓励行业龙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以产定教”的产业链—人才链闭环。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在重塑人才培养生态。精准对接产业链智能化改造需求,真正实现了"产业端"与"教育端"的无缝衔接。建议推广"链主企业+职业院校"的联合体模式,给予税收抵免等政策支持,激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开展学徒培养。
(2)技术反哺机制:构建校企创新利益共同体
企业通过学徒制获取院校研发支持(如工艺优化、技术攻关),将学生培养与员工培训结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学徒制正在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点。
(3)品牌价值提升:将职业教育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将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企业ESG 评价体系,通过“教育社会责任报告”增强社会认可度。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正在改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认知。建议行业协会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评价指南》,将学徒培养规模、院校合作深度等指标纳入上市公司 ESG 披露要求,同时建立"产教融合星级认证"制度,对五星级企业在项目审批、政府采购中给予加分。
6.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
(1)政府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生态构建中发挥着关键的枢纽作用,地方政府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统筹教育、人社、工信等部门资源,破解跨部门政策壁垒。建议推广"首接责任制",明确牵头部门协调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堵点问题,并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企业主体作用:强化产业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
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保证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关键,赋予企业在标准制定(如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开发、考核评价中的主导权,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产业实际需求。为保障质量,配套建立了"双随机"抽查制度,对企业主导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建议在重点产业领域推广"行业教育集团"模式,由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院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育人联盟。
(3)院校服务支撑:打造产教融合综合服务体
职业院校需要从单一的教育供给者转型为多元的服务提供者,职业院校需转型为“产教融合服务商”,提供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增值服务,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模式。建议院校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实体化平台,完善"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特别是在县域职业教育中,可推广"校园企地"四方联动模式,将院校打造成区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路径需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牵引,通过制度设计破解合作壁垒、课程重构强化能力培养、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政策激励保障可持续性、企业主导激活市场活力,最终构建“教育—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区域协作,形成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挑战与优化建议
目前企业参与深度不足,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协议层面。跨区域政策协同不足,知识产权归属与成本分担机制需完善。
建议由行业龙头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以产定教”的生态链。明确校企合作中商业秘密保护、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条款,提升企业积极性推动终身学习体系,贯通职前职后教育,如通过企业继续教育服务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结论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校企协同实施路径需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课程重构、数字化赋能和多元评价,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明等,《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20)第8 卷,第 3 期,页 1-12.
[2]李红,《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实训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论坛》,(2019)第 12 卷,第 4 期,页45-58.
[3]陈丽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实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第10 卷,第2期,页 22-35.
[4]杨丽妲.产教融合背景下医学高职校院协同培育共同体人才模式构建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09-06:89-92.
[5]陈卫东.党建引领下产教融合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价值与路径[J].广西教育,2023-03-25:38-41
[6]周妮娜.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23,39(02):33-40.
作者简介
孙迎春(1977—),女,湖北枝江人,市(邮编:),旅游与教育学院教授,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研究。
李风雷(1969—),男,湖北枝江人,市(邮编:),旅游与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2025 年度一般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校企协同实施路径研究》(编号:ZJYB07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