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耿立沙 高海龙

1.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61 2.河北经贸大学民营企业研究中心 石家庄 050061

摘要: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数字化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了就业模式创新、创业机会增多,也使得大学生提升自我的资源更丰富;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加速了技术革新和岗位变革、结构性失业风险加剧以及就业市场与教育体系脱节。因此,本研究从数字经济与就业、数字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挑战、对策分析四部分展开详细论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大潮,需要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层面协同努力,共同实施相应的变革策略。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数字经济与就业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产业模式转型升级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密相连,数字经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高技术的就业岗位,促进了远程工作与创业的灵活性,拓宽了国际视野与跨国合作的平台。然而,伴随机遇而来的是严峻挑战,要求毕业生不仅需精通数字技术,还需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应对行业快速变革与全球竞争加剧的现实。

二、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分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就业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推动了就业模式的创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就业选择。通过在线招聘、远程办公、项目制合作等新型就业模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途径[1]。这些新型就业模式不仅降低了求职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创业机会增多

数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机会的增多。数字平台企业通过整合在线职业教育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这些平台还配备专业的创业指导团队,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与辅导,助力他们明确创业方向、规避潜在风险。此外,金融企业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进一步降低了创业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三)提升自我的资源丰富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丰富资源。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这些高质量的平台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提供保障。此外,数字经济还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创新[2],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挑战,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技术革新与岗位变革的加速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岗位需求不断变化,要求毕业生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紧跟技术潮流,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与就业竞争[3]。此外,就业形态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如远程工作、项目制合作等,要求毕业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二)结构性失业风险的加剧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智能机器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对传统行业和岗位造成了冲击。那些涉及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使得部分毕业生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或技能单一的毕业生,更容易陷入结构性失业的困境[4]。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在数字经济中占据优势,但这无疑加剧了低学历、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难度,形成了新的就业不平等现象。

(三)就业市场与教育体系的脱节

数字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当前高校教育体系往往难以迅速响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上,更体现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往往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也降低了就业效率,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四、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精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如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注入,缓解其资金压力;同时,实施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此外,政府还需积极搭建高校与数字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

(二)企业层面

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创造更多元化、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人才选拔上,企业应秉持全面、开放的理念,不仅重视候选人的数字化技能,更要综合考量其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入职后,企业应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培训体系,持续赋能员工,使其数字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步跃升[5]。同时,企业应积极倡导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伙伴的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层面

高校应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度对接数字经济行业发展趋势。灵活增设前沿专业与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需不断优化就业指导体系,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应主动与数字经济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与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此外,高校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多样化的竞赛、研讨会、创新项目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彭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22):

12-14.

[2]王忠,黄海欣,尹菲菲.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3,47(07):71-79.

[3]廉永生,谢菲.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就业风险与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24,(04):27-30.

[4]刘传雷.以数字经济推动就业市场创新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24,(02):

77-82+92.

[5]刘燕斌.适应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新挑战加快培养聚集数字人才[J].中国就业,2024,(08):4-6.

基金项目:2024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数字经济时代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24-01014)

作者简介:耿立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营销、绿色营销;高海龙(通讯作者),硕士生,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营销、绿色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