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感知与心 赋之于形

作者

曹爱斌

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299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绘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教师应设置合适的课程主题,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幼儿;绘画表现力;美术教学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绘画表现力的良好发展,从不同角度挖掘幼儿的内在潜能,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幼儿教师需分析当前绘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培养幼儿绘画表现力作为教学目标,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一、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帮助幼儿表达情感。艺术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美术是儿童展现个人想法的关键学科。幼儿尚不具备较强的塑形能力,但可借助绘画的方式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想法。如,幼儿可利用平缓的线条、换色调等来表达快乐,运用杂乱的线条、冷色调等表达不安的情感。

第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时,幼儿的作品较为抽象,但在其脑海中会有对应的实物,这是其充分现象后的成果,可展现出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独特见解。当教师培养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后,不仅可为其构建无限的创造空间,还可让幼儿借助绘画作品展现出自己脑海中想象出的画面。

第三,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幼儿的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周围事物的影响,并且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因此,当幼儿具备绘画表现力后,教师能根据幼儿的作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如果幼儿使用流畅的线条、鲜艳的颜色,那么意味着幼儿是非常快乐的。反之则意味着幼儿是难过、消极的。

二、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有效策略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打开幼儿的“五官”,引导幼儿观察、留意身边的各种事物,使其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构建出理性认知,逐渐形成具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让幼儿在真实具象、绘画之间构建出联系,实现幼儿绘画表现力的良好发展。

(一)设置课程主题

在生活中,幼儿能多次接触、表达和感受具象,不仅浓缩了某些形象,还能保留幼儿独特的情感[1]。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优化绘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主题,让幼儿的美术创作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创造出更加灵动的形象。

例如,教师可设置“各种各样的房子”的主题,带领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房子,既可以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小区、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清晰典雅的民居、神秘莫测的城堡等。在欣赏这些房子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幼儿重点关注这些房子在色彩、造型、功能方面的差异,使其全方位感受房子的各种美感,使其获得多样化的具象体验。当幼儿对房子的具象有充分的感知后,能逐渐打开想象之门,也能在后期的美术创作过程中选择多样化的绘画材料进行创作表现。有的幼儿使用灰色、白色、黑色的颜料展现出典雅的民居,幼儿使用棕色、灰色、白色等创造出古典的城堡。在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还可开展“未来的房子”设计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想象与迁移,使其能创造出更加生动流畅、充满个性的美术作品。

(二)贴近真实生活

幼儿在与环境、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可积累大量的经验,还能实现经验的改造与充足[2]。为了实现幼儿绘画表现力的良好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有针对性优化、完善绘画教学活动,让幼儿获得多样化的生活化体验,使其将经验和知识能真正内化于心。

对于幼儿来说,家长是最初的生活认知,也是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对此,教师可设置“欢乐一家人”的主题,有针对性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在开始活动前,教师可要求幼儿提前搜集与家人一起拍摄的全家福,并在教室内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域。幼儿需分享各自的全家福,在展览区进行展示。所有的幼儿都需要观察、比较这些全家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全方位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面部特征,回忆与家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让每个幼儿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接下来,教师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生动、细腻地将家人的典型特征展现出来:爷爷有白色的头发,奶奶戴着老花镜,妈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爸爸下巴上有胡子。虽然幼儿未能流畅地绘制出线条,但鲜活的经验、丰富的情感能够让绘画作品充满灵动性,也能让幼儿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三)顺应幼儿特点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以基础经验为载体,在日常生活、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技能[3]。借助真实的接触,幼儿能对美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幼儿绘画表现力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设计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设置“可爱的小动物”的绘画主题,将日常生活中、幼儿园内经常出现的动物融入到幼儿的绘画空间中,如幼儿家里的宠物、幼儿园内的小金鱼、小乌龟等。在开展该活动时,教师可鼓励幼儿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各种小动物,运用多种方式与这些动物进行互动,使其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对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包括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加直观的认知,也能使其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其绘画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就可鼓励幼儿运用画笔、素材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此时,有的幼儿使用皮球拓印出小乌龟,再使用彩笔描绘出小乌龟的外形;有的幼儿找了一些鸡毛,并使用油画棒绘制出小鸡。在这样的课堂中,绘画能够成为幼儿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也能让绘画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开展趣味活动

对于自己亲自参与的活动,幼儿能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也能准确记忆各种知识[4]。对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和探究,使其获得更加真实、丰富的审美意象;教师需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参与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劳动活动、外出游览活动等,让幼儿逐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开展绘画活动前,教师可开展“趣味劳动”的活动,让幼儿亲自叠衣服、扫地、择菜、擦桌椅等,使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幸福等。在完成劳动活动后,教师就可开启绘画活动,并在前期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劳动期间拍摄的视频、照片等,充分唤醒幼儿积累的劳动经验。同时,教师还可趁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感受。接下来,教师就可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让幼儿运用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和体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幼儿具备绘画表现力后,不仅可创作出更加多样化的美术作品,还能更好地抒发个人情感和想法。对此,教师应关注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发展,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素材,设置合适的课程主题,顺应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特点。

参考文献:

[1]钟金英.生态式艺术教育视角下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提升的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2]朱子薇.故事情境教学法对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幼儿园不同年龄段适宜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阶段性成果(编号:2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