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刘莉华
延边州安图县第三中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促进知识整合与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以下从理念定位、设计逻辑、实施策略、评价改革四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理念定位:把握大单元教学的学科育人价值
1. 超越碎片化知识,建构“大概念”体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概念”应聚焦人类社会共同价值(如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范畴(如人民至上、制度优势)、青少年成长关键议题(如自我认同、社会适应)。例如,以“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统摄七年级“做守法公民”、八年级“公民基本权利”、九年级“国家利益与个人责任”等内容,形成贯穿初中三年的逻辑主线,避免知识点零散化。
2. 衔接“教材单元”与“生活单元”
大单元教学需打破教材章节壁垒,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单元”。如围绕“网络生活新空间”,整合七年级“合理利用网络”、八年级“社会规则与自由”、九年级“创新驱动发展”,设计“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大单元,融入网络谣言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真实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理解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
3. 落实“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
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为纲,将大单元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素养发展阶梯”。例如,“法治教育”大单元可设定:七年级“树立规则意识”→八年级“理解权利义务”→九年级“认同法治精神”,形成螺旋上升的素养培育路径。
二、设计逻辑:构建“三阶三维”大单元框架
(一)单元主题确定的三个维度
1. 纵向衔接:对接课标要求与教材逻辑,如将“国家利益”主题贯通八年级“国家利益至上”、九年级“中国与世界发展”,体现从“个人—社会—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升级。
2. 横向整合:跨学科关联(如与历史“法治文明演进”、语文“社会现象评论”结合)、跨领域融合(引入真实社会案例,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3. 学生立场:基于青少年认知冲突点(如“自由与约束”“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困惑)确定单元核心问题,如“如何在集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网络时代如何守护真实自我”。
(二)教学结构设计的三个阶段
1. 主题建构阶段:通过情境导入(如辩论、角色扮演)激活学生前认知,明确单元核心问题(如“公平是什么?如何守护公平?”)。
2. 探究实践阶段:采用“大任务驱动”,如设计“校园公平公约制定”项目,分解为“调查校园不公平现象—小组提案—模拟听证会—公约落地”子任务,融合资料收集、法律检索、公共表达等能力训练。
3. 迁移应用阶段:引导学生将单元所学迁移到新情境(如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平问题),形成“认知—实践—反思”的完整闭环。
三、实施策略:突破传统课堂的三大瓶颈
1. 以“问题链”激活深度思维
设计层级化问题链:
基础性问题(是什么?):如“宪法如何保障公民权利?”
批判性问题(为什么?):如“言论自由为什么需要边界?”
创新性问题(怎么办?):如“作为青少年,如何参与网络空间治理?”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知识复现走向价值判断,如在“文化传承”单元,让学生辩论“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冲突如何调和”,培养辩证思维。
2. 以“情境化任务”促进知行合一
创设“课堂小情境—校园中情境—社会大情境”三级实践场域。课堂:模拟“人大代表提案”“法庭庭审”等角色扮演活动;校园:组织“学生自治委员会”“校园环保行动”等真实任务;社会:对接社区开展“法治宣传进小区”“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责任意识。
3. 以“动态化资源”支持多元学习
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包:
首先利用文本资源:整合教材、课标、政策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其次利用好数字资源:引入“学习强国”微视频、法治纪录片、时政新闻评论;最后采取本土资源: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如本地革命纪念馆)、社区治理案例(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居民协商),增强教学亲和力。
四、评价改革:建立“素养发展”导向的评估体系
1. 过程性评价:记录素养成长轨迹。采用“素养档案袋”,收录学生在单元中的表现,比如认知层面的思维导图、观点论证报告;实践层面可以指定项目策划书、活动反思日志等。情感层面可以制定价值观澄清卡(如“我的选择理由”)、同伴互评表。例如,在“责任担当”单元,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主动承担任务、能否理性协调冲突,评估其“责任意识”发展水平。
2. 表现性评价:聚焦真实问题解决
设计综合性评价任务,如:“模拟政协提案”:要求学生针对“青少年手机管理”问题,完成“现状调研—政策分析—解决方案”报告,综合考查信息处理、法律运用、公共参与能力;还可以设计“价值观辨析演讲”:给定争议性情境(如“为救他人牺牲自身利益是否值得”),评价学生的逻辑论证、情感表达及价值立场。
3. 增值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幅度建立“起点—过程—终点”三维评估模型,对比学生在单元前后的变化;从认知上看能否从“非黑即白”走向“多元理解”(如对“竞争与合作”的认识);从行为上看能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如从知道“垃圾分类”到设计班级回收方案);最后在情感方面看能否从“个人关注”拓展到“社会关怀”(如从关心自身权益到关注社区公共事务)。
五、挑战与应对:破解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难点
1.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开展“大单元设计工作坊”,通过跨年级备课、学科教研共同体,共享主题开发经验(如“法治教育”大单元的跨年级衔接策略);组织教师参与社会调研(如走访司法局、社区服务中心),积累真实教学素材,增强对复杂议题的驾驭能力。
2. 课时分配与进度协调
采用“弹性课时制”,将传统2-3课时的小课题扩展为4-6课时的大单元,预留探究、实践与反思时间;建立“单元学习导航单”,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与时间节点,避免因开放性探究导致的进度失控。
3. 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应
初期通过“脚手架”降低门槛,如提供问题分析模板、小组合作分工表;开展“元认知训练”,引导学生记录“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培养自主规划与反思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大主题统摄、大任务驱动、大情境浸润”,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到“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转变。这要求教师从“教材执行者”升级为“课程设计师”,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教学逻辑,让学科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应对复杂现实的素养与能力,最终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