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插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及问题分析

作者

孙成豪

湖北文理学院

[内容摘要]:插画艺术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载体,其风格多样性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从扁平插画、渐变插画、剪纸插画、国潮插画等风格切入,结合美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案例,系统分析插画艺术在提升学生观察力、创造力及跨学科整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及问题。

[关键词]:插画艺术;美术教育;传统元素;

一、插画艺术概述

插画艺术历经数字化重构,已形成扁平化、渐变、剪纸、国潮等风格体系。每种风格均蕴含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文化内涵,扁平插画以几何图形构建现代美学,渐变插画通过色彩过渡传递情感张力,剪纸插画以虚实对比承载民俗记忆,国潮插画则借传统元素重构文化认同。这些风格特征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创作范式与文化阐释空间。

插画与各类文化领域的交叉,推动着插画艺术更加丰富且多元化发展,目前熟知的插画风格有扁平风、肌理风、渐变风、描边风、涂鸦风、水彩风、绘本风、新国风、日系风等。但随着插画的不断发展,面对不同的领域需求,形成了更加精细的风格种类,其中较具特色的如新国风、带线平涂、矢量几何、单色线条、版画风等。

新国风插画与国潮风在表现手法、色彩运用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国潮风则更加注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时尚潮流的融合与表达。如自由插画师方块阿兽为《百鸟朝凤》电影创作的电影海报(如图1-1)讲述了一个唢呐艺人的故事,作品画面中的凤、孔雀、鹤等,通过以细腻的线条和温暖的色彩来表达对电影的深刻领悟。

 新国风插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如白蛇缘起动漫电影海报(图1-2),新国风更加注重意境论,意境论是中国美学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范畴,在意境论思维下,新国风插画海报通过文字、形象、色彩等手段,创造出一种情感氛围或精神状态,引导观众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1]。

带线平涂风格插画又称“赛璐璐”风格,起源于动画领域,其特点先绘制精细的线稿,再在线稿内填充单色块,通过清晰的线条和色块边界来塑造形象,强调平面感和装饰性。该风格最早应用于赛璐璐动画制作,如《精灵宝可梦之小霞》(如图1-3),其简单的技法和出色的画风,被青少年所喜爱。

矢量几何风格插画具有几何元素的特点,以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为主要构成元素,通过这些形状的组合、变形和排列,形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画面,效果简洁明快且具有现代感的视觉效果,主要应用于广告设计、ui设计、品牌设计和艺术装饰领域。如西班牙插画师Mario Carpe的十二星座插画作品(如图1-4),使用了日期、空气、水、火、土等元素,以及固定、可变、基数的视觉重量来确保每个插画的统一性和视觉凝聚力,激发青少年的创意想象,锻炼其思维图形,该画面所有图形具有创造统一性,同时确保着每一个单独的插画都具有相同的细节水平。‌

 二、插花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学校美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插画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运用,本质是教育者对“技术为人服务”理念的实践,将插画艺术这一艺术形式融入美育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学生能用插画讲述自己的故事、解释世界的规律、传承文化的基因时,美术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技艺传授”到“素养育人”的跨越。例如成都实验小学的"年画里的数学"(如图所示),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门神形象承载着镇宅辟邪、祈福纳祥的文化寓意。学生通过解析服饰纹样中的黄金分割,不仅理解了艺术形式的美学逻辑,更深入体会到传统工匠“以数造美”的智慧。门神武将服饰的夸张比例(体宽无颈)与黄金分割的动态平衡形成对比,学生由此领悟到“诙谐幽默”与“庄重威严”的文化张力。学生通过解析绵竹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发现其服饰纹样蕴含黄金分割比例,这正彰显着艺术与教育的相互融合。

(二)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美术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将插画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能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对插画内涵、形式等的分析,学生能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 并进一步提升对美的认知水平,为传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对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学生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动植物等,向儿童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表现四季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感受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传递诚实、勇敢、友爱等道德观念,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3]。

三、插画在美术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模糊

当前插画教学常陷入“为插画而插画”的误区,部分教师将插画简单等同于装饰性绘画,仅注重技法训练而忽视其文化载体功能。在跨学科项目中,数学与插画的结合多停留于比例测量等表面层次,未能深入挖掘黄金分割在构图中的情感表达作用;文学与插画的联动往往局限于为课文配图,缺乏对叙事节奏与视觉语言协同性的探讨。这种割裂式教学导致插画沦为其他学科的“视觉附庸”,未能发挥其独立的美育价值。

(二)评价体系滞后

现有评价标准仍以“像不像”“美不美”为核心指标,对创意表达、文化转译等核心素养关注不足。在某市级插画比赛中,采用传统年画技法创新的作品得分普遍低于模仿商业插画风格的作品,暴露出评价导向的功利化问题。此外,教学反馈多聚焦技术缺陷(如线条流畅度、色彩纯度),而对学生提出的“如何用插画表现抽象情感”等深层问题缺乏引导,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城乡差异显著

城市学校已普遍配备数位板、VR设备等数字化工具,而农村地区仍以纸笔教学为主。而且有的城市学生逐渐开始接触AI插画生成工具,而农村还停留在入门阶段,同时教师水平的差异也占据一部分原因。这种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农村学生在表现复杂光影、立体结构时明显吃力,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平衡化。同时,优质插画教学资源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教师获取最新风格案例、技法教程的渠道有限,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结论

插画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能丰富美术课程内容,还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美术教育存在一些客观性问题,但通过课程设计、校本教材研发、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以及教师培训等措施,能解决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兴趣有限等问题。因此,当插画不只是画在纸上,而是能用来表达想法、传递情感,成为生活里离不开的表达方式,美术教育就真正做到了既教技术又育人,让学生受益终身。

[1]王飞飞,郑思琦.新国风插画海报设计中意境论思维的研究[J].艺术家,2024,(06):106-108.

[2]罗越兮.平江农民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上海服饰,2025,(02):98-100.

[3]张艳.主题性儿童插画的艺术特色与教育价值研究[J].少儿美术,2024,(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