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应用

作者

路飞 郑树清 郑敬敬

370305198802014729 370703197903053115 370703198001263142

一、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掌握生态系统变化、评估环境质量的基础,传统地面监测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单站点辐射半径通常 <10 公里)、耗时费力(大范围调查周期超 3 个月)等局限。遥感技术通过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波段传感器,可实现对森林覆盖、水体污染、土壤侵蚀等生态指标的全域监测,数据获取周期缩短至天级(卫星遥感)或小时级(无人机遥感)。我国已建成 “风云”“高分”等系列卫星星座,遥感数据分辨率达亚米级,年数据量超 100TB,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重点生态功能区评估提供了关键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应用,对提升生态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体系成熟:卫星遥感实现全球尺度覆盖(如 Landsat 系列卫星周期 16天),无人机遥感满足区域精细监测(分辨率 0.1-1 米),地面基站补充定点校准,形成 “天 - 地 - 空” 立体监测网络。

应用领域扩展:在土地利用变化(识别精度 ⩾90% )、植被覆盖度(反演误差 ⩽5% )、水体富营养化(叶绿素 a 浓度反演偏差 <10% )等领域广泛应用,生态环境评价中遥感数据占比超 60% 。

数据处理智能化: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解译算法使地物分类准确率提升至85% 以上,自动化处理效率较人工解译提高 100 倍。

2.2 主要挑战

数据精度限制:云雨天气导致光学遥感数据缺失率超 20% ,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较低(通常 >10 米),复杂地形(如山区)反演误差达 15%-20%, 。

多源数据融合难:不同传感器数据格式、精度差异大(如卫星与无人机数据分辨率相差 10-100 倍),融合后精度损失率超 10% 。

定量反演瓶颈:生态参数(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模型受地表异质性影响,精度提升受限(平均误差 >10% )。

应用门槛较高:专业遥感软件操作复杂,数据处理需专业人员(培养周期⩾2 年),基层监测机构应用普及率不足 30% 。

三、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技术优势

3.1 大范围快速监测

覆盖能力突出:中分辨率卫星(如 MODIS)单景覆盖超 10 万平方公里,可实现每日全球生态指标动态更新,较地面监测效率提升 1000 倍以上。

时效性强:无人机遥感响应速度快(紧急任务准备时间 <2 小时),适合突发生态事件(如森林火灾、漏油事故)的实时追踪,数据获取延迟 ⩽4 小时。

3.2 多维度指标获取

多波段协同:可见光波段识别植被类型,近红外波段反演植被生长状况,热红外监测地表温度(误差 ⩽1⩽C ),微波穿透云层实现全天候监测,指标覆盖度超 80% 。

无损监测:无需接触监测对象,适用于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敏感区域,避免地面采样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如减少 90% 以上的人为扰动)。

四、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4.1 陆地生态系统监测

植被生态评估: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演植被覆盖度(精度⩾90% ),监测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等变化,预警响应时间较传统方法提前 1-3个月。

土壤侵蚀监测: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坡度、植被覆盖等因子,结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侵蚀模数,空间分辨率达 30 米,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4.2 水环境监测

水体范围与水质评估:通过水体指数(如 NDWI)提取水域边界(误差 ⩽5 米),反演叶绿素 a、悬浮物浓度(误差 <15% ),识别富营养化区域及污染源扩散路径。

湿地生态监测:微波遥感穿透植被监测湿地水位变化(精度 ±10 厘米),结合光学影像分析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准确率 ⩾85% 。

五、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化策略

5.1 技术层面提升

传感器性能优化:研发高分辨率微波卫星(空间分辨率 ⩽5 米),降低云雨干扰影响,数据有效率提升至 80% 以上;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波段数 > 200),提高生态参数反演精度(误差 ⩽8% )。

智能解译算法升级:基于 Transformer 等深度学习模型,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光学 + 微波),地物分类准确率提升至 90% ,复杂场景(如城市与郊区交界带)

识别效果改善 30% 。

5.2 应用体系完善

标准化流程构建:制定《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统一数据预处理、参数反演、结果验证等环节标准,不同机构数据一致性偏差控制在 10% 以内。

轻量化应用工具开发:推出面向基层的遥感监测 APP,集成自动解译、结果可视化功能,操作步骤减少 60% ,非专业人员培训后即可使用,普及率提升至 60% 。

5.3 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国家级遥感数据平台:整合卫星、无人机数据资源,提供免费开放的基础产品(如植被覆盖度、水体指数),数据获取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1 小时,服务响应效率提升 90% 。

跨部门协同应用:推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数据共享,联合开展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数据利用率提升 50% ,避免重复监测。

六、结论

遥感技术通过大范围、多维度、动态化的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的效率与广度,在陆地、水、大气等生态系统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存在的数据精度、融合难度等问题,可通过传感器升级与智能算法优化解决。未来,随着高光谱、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及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遥感监测将实现 “实时感知 - 智能分析 - 精准预警” 的闭环,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万利飞 , 马庆磊 . 基于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6(13):58-60. 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5-13-20.

[2] 刘海燕 .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应用研究 [J].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1,16(2):43-45. DOI:10.3773/j.issn.1673-6516.2021.02.015.

[3] 张梁 , 姚琦 , 刘佳 , 等 .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J]. 清洗世界 ,2024,40(12):109-111. DOI:10.3969/j.issn.1671-8909.2024.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