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

吕晗玮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210000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但仅依赖现有教学内容,难以切实、持续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局限,基于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构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推动学生在积累过程中进行迁移,获得进一步锻炼、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初读拓展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拓展文本、拓展艺术资源四方面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以期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

引言:基于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内涵、性质等方面界定可知,小学语文教学并非单一、刻板的语言教学活动,不能过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强化,还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元阅读素材。而上述阅读目标难以通过课内阅读教学实现,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更加广阔的文学视角,将拓展阅读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增加阅读方式,优化阅读形式,基于多文本融合构建适宜的阅读情境,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核心素养。

一、初读拓展文本,强化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想象、比较、分析等认知过程的集合体,直觉思维、探究思维是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教学模式的落实,不仅要拓展阅读文本篇幅和内容,还要增加阅读方式,推动学生在拓展性阅读实践中强化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思维活动,并不单指对某个问题、事件、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对阅读文本或资料形成的认识、理解、判断。通过初步阅读拓展文本,能够推动学生将已有认知迁移,获取拓展文本中的知识、信息,形成自觉思考、想象、比较、分析的习惯。在初读文本时,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深刻把握文本核心思想或内涵,而是强调学生在初读中的思维过程和认知、体会,以此为基础,向深度阅读过渡,强化思维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文本构成,以民间故事为核心主题。教师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在学生深度学习课内文本后,组织阅读《鲁班造伞》、《仓颉造字》等课外文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要求学生通过初读就获取文本内涵,而是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出声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多元阅读方式的推动下,基于已有认知和思维能力,想象鲁班造伞、仓颉造字时的场景,体会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起伏,感受鲁班与仓颉的智慧,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体验,为后续深度阅读、素养发展铺垫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强化语言运用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阶段,能够推动学生基于已有经历运用文本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与奥妙。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推动学生基于真实经历深度体会拓展文本,清晰、准确地表达自我。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由《花钟》、《蜜蜂》、《小虾》三篇文本构成,以对自然的观察探索为核心,教师可以选择同类型文本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如《看!蜗牛》、《昆虫记(节选)》等与观察自然相关的读物,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引导学生联合课内外阅读文本联想自己探索自然科学的经历,并让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言风格或修辞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仅如此,教师可以结合天气和校园自然资源,仿照课内外阅读文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体会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科学探索经历,积累修辞、语言、写作结构等知识,有效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和审美感受,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1]。

三、比较拓展文本,强化审美创造

形象比较、认知比较是强化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价值。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课内阅读文本,在学生掌握文本景象、情感变化基础上拓展阅读,强化比较阅读法的掌握,进一步欣赏文本中的变化,获得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强化学生审美创造素养。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中,以动态描写结合静态描写的方式,让栩栩如生的牧场跃然于纸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用批注的形式圈画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并比较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下,牧场的不同特点,分析牧场不同状态下,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变化,还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在牧场中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对牧场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拓展《济南的冬天》文本,并圈画动静描写的位置,进行比较活动,体会作者在动静结合描写中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课内外文本比较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精准把握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技巧和方式,积累写作手段,并感受风景的动态之美、静态之美和情感之美,强化学生在拓展阅读过程中,强化与加强阅读体验,以此,提升其审美创造素养。

四、拓展艺术资源,强化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重视学生文化自信,强调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需要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抱有坚定信心,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其外在表现形式皆具有多元性特点。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提升文化认识深度,初步实现文化传承。艺术资源主要体现在音乐、绘画、工艺品和书法等方面,教师可以展现经典图片或实物,推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文化[2]。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中,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普及中国春节的由来、传说及发展等内容,还可展示不同时代下,象征春节的手工艺品,如中国结、刻纸作品、木版年画等。通过手工艺品,学生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节日、文化气息,再回到文本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节日氛围,传承中华节日文化,体会节日背后蕴含精神力量,强化学生文化自信。

结束语:总而言之,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能够满足学生持续发展核心素养所需,并更具指向性地提升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基于教学形式、内容等视角探究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手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佳兴,赵聪. 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 (06): 112-116.

[2]吴晓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语言经验 [J]. 考试周刊, 2023, (52):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