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高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刘红梅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225400

引言

新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指传统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情感缺位与认知悬浮问题——过度聚焦字词解码与技法训练,割裂了文本与生命经验的联结。沉浸式阅读教学以情境创设为引擎,以情感共鸣为纽带,构建具身化、沉浸式的“文本生活场”,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人物共情,与作者思想对话 [1]。这种教学范式不仅呼应了认知心理学中的“情境认知理论”(知识在情境中建构),更契合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属性。本文结合统编版教材典型篇目,从实践层面探析情境驱动与情感共鸣的双维实现路径及其育人效能。

一、理论内核:情境与情感的双向赋能

沉浸式阅读的本质在于以情境为容器、以情感为催化剂,重构学生与文本的联结方式 [2]。其理论根基植根于新课标对“语言实践情境”的诉求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需依托真实语境实现内化迁移;思维发展与提升依赖深度体验催生批判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须通过情感浸润激活审美通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则需在文化场域中实现精神共鸣。成功的沉浸式教学需达成三重融合:情境的具身代入性(可感可触)、情感的深度卷入性(共情共思)、素养的协同发展性(知行合一)。例如《登高》教学中,VR 技术还原“风急天高”的夔州秋景,使学生通过感官具象化映射(视觉上的落木萧瑟、听觉中的猿啸凄厉、体感层面的寒风侵袭)形成多重感官叠加的“意象场域”,在具身化的“登高”动作模仿与“情感心电图”绘制中,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家国情怀方能超越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生命感悟。

二、实践路径:统编版教材的四维情境创构

1. 历史现场还原:激活文化基因认同

教学《屈原列传》时,通过三重情境铺设打通古今隔阂:其一,利用楚国郢都地图、战国策论等史料构建时空语境,考证“楚人崇凤”“左徒官职”等文化符号,为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铺设认知地基;其二,组织“楚王朝堂辩论”与“泽畔行吟”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政治博弈(靳尚的谗言策略)与理想殉道(渔父的出世劝导)的冲突中切身感知屈原的“美政”执着;其三,关联文天祥《正气歌》、谭嗣同狱中题壁等志士精神谱系,引导学生从“士人风骨”的维度审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延续。此类设计将抽象的文化精神具象为可体验的历史片段,使学生在角色抉择中理解“伏清白以死直”的人格高度,实现文化认同从认知到情感的升华。

2. 多维感官介入:深化审美意象体悟

《登高》教学突破传统讲解局限,借力技术赋能与身体实践:VR 场景通过动态粒子效果模拟“无边落木”的飘零轨迹,以空间音场技术强化“猿啸哀”的凄厉回荡,使学生立体感知意象群的萧瑟张力;通过模仿登高驻杖(手持道具木杖模拟步履蹒跚)、停杯蹙眉(以皱眉动作传递潦倒之痛)等具身化实践,触发对身体困境的共情;最终绘制“情感心电图”,标注“猿啸—悲凉”“霜鬓—飘零”等意象情感链,引入“沉郁顿挫”风格图谱对比(如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轻快意象),将感性体验转化为诗歌美学的理性认知。

3. 叙事视角重构:催化批判思维生长

《祝福》的教学创新在于颠覆单一叙事权威:首先创设“鲁镇道德法庭”,学生以公诉人、辩护人身份控辩“谁杀死祥林嫂”,聚焦“捐门槛”等关键证据链,在文本细节挖掘中剖解礼教、冷漠与奴性的共谋结构;其次以柳妈或卫老婆子视角重写“阿毛之狼叼”片段,暴露叙事者立场的局限(如柳妈将悲剧归因为“前世冤孽”);最后以《致二十一世纪读者书》促成祥林嫂与现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引入“数字时代的精神麻木”等现实案例(如网络暴力事件),追问悲剧的当代性。三重重构迫使学生在视角切换中解构封建伦理枷锁,培育人道关怀与批判自觉。

4. 戏剧冲突模拟:锻造言语实践能力

《雷雨》教学聚焦戏剧语言的行动性:通过“剧场工作坊”排演“喝药”“相认”等名场面,学生揣摩台词潜流(如周朴园“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的伪善底色)与肢体隐喻(繁漪摔碗的爆发力暗示反抗);“角色专访”环节设计“灵魂拷问卡”(如“周萍:对四凤是爱还是逃避?”“鲁侍萍:三十年后为何还要见周朴园?”),倒逼对复杂人性的思辨;最终在“命运抉择讨论会”中分析性格、环境与时代的悲剧绞合力,绘制“雷雨人物关系力学图”,揭示资本伦理与封建宗法双重压迫的结构性暴力。

三、反思深化:情境效度的边界与突破

沉浸式教学的深化需警惕三重异化:情境浮泛化(脱离文本内核的虚假情境)、体验浅表化(缺乏思维升华的情感狂欢)、技术依赖症(工具理性遮蔽语言本质)。未来实践可沿三向突破:其一,跨学科融合,如将《红楼梦》阅读与清代服饰、园林文化项目联动;其二,真实社会联结,引导《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理论与当代社区调研结合;其三,长周期项目设计,以“重走孔子周游路”等任务贯穿《论语》整本书阅读。唯有根植文本、服务素养、技术适恰,情境方能成为素养落地的桥梁而非噱头。

结语

沉浸式阅读教学通过情境与情感的双螺旋结构,重塑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生态。当学生在“楚王朝堂”为屈原的命运扼腕,在 VR 秋境中与杜甫共叹“艰难苦恨”,在道德法庭审判祥林嫂之死的刽子手,在雷雨之夜化身繁漪摔碎药碗——语文教学便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生命体认”的飞跃。统编版教材的经典文本在历史还原、感官唤醒、视角切换、戏剧卷入等多维情境中焕发新生,使语言习得与精神成长同频共振。这既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创新应答,更是对语文教育人文本质的深情回归:在情境的烟火里点燃情感的火种,在共鸣的星河中照亮生命的航道,最终培育出既有语言锋芒、又有精神脊梁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丁丽 . 沉浸式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08):45-48.

[2] 王宁 , 李卫东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情境化命题研究 [J]. 中国考试 ,2022(10):32-39.

课题: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第十三期教研课题《高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tjyyb2021-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红梅,女,汉族,泰兴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