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屋建筑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施工管理中的防治对策

作者

邓刚

中科华丰(成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610015

一、引言

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房屋建筑结构裂缝问题较为常见。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外观美观,还可能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严重时甚至会危及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二、房屋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材料质量问题

2.1.1 水泥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质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重大。若水泥的安定性不佳,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持续产生体积变化,易导致早期裂缝出现。例如,水泥中游离氧化钙含量过高,在水化反应时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从而引发膨胀性裂缝。

2.1.2 骨料

骨料的质量同样不容忽视。若砂石骨料粒径不均匀,在混凝土搅拌和成型过程中,难以形成紧密堆积结构,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同时,骨料含泥量过高,会吸附大量水分,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在水分挥发后易产生裂缝。

2.2 施工工艺不当

2.2.1 模板工程

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成型作用。若模板未能及时湿润或湿润不均,混凝土在浇筑初期会因水分被模板吸收而迅速失水,导致干燥收缩裂缝的产生。此外,模板支撑不稳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形状和尺寸,进而降低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增加裂缝出现的概率。

2.2.2 钢筋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随意踩踏钢筋,会使钢筋的位置发生偏移,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均匀。当保护层厚度过小时,钢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发生锈蚀膨胀,从而引发混凝土裂缝。例如,在楼板施工中,若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楼板表面易出现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3 结构设计缺陷

2.3.1 断面突变

结构设计中若存在断面突变的情况,如梁、板、柱等构件的截面尺寸突然变化,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在结构承受荷载时,应力集中点处的混凝土所承受的应力远超过其设计强度,从而发生裂缝。例如,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若转换梁的截面尺寸与上部结构构件差异过大,转换梁易出现裂缝。

2.3.2 预应力设计不当

预应力设计在一些混凝土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预应力不当,过大或过小的预应力设计都会导致结构受力不均。预应力过大,会使混凝土在预压区产生过大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预应力过小,则无法有效抵消结构在使用阶段的拉应力,同样会导致裂缝产生。

三、施工管理中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3.1.1 水泥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水泥质量检测体系,对水泥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在水泥进场时,严格进行检验,包括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等指标。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42.5 的硅酸盐水泥,其比表面积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初凝时间不少于 45 分钟,终凝时间不大于 600 分钟。水泥储存过程中,要控制储存期限在 3 个月以内,相对湿度不超过 75% ,堆放高度限制在 10 袋以内,防止水泥受潮变质。在使用前,还需进行复检,确保水泥质量符合要求。

3.1.2 骨料质量控制

砂石骨料的选用应遵循 “三优先” 原则,即优先选用机制砂、优先选用碎石、优先选用连续级配。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 2.3 - 3.0 之间,含泥量不超过 3% ,云母含量小于 2% ,有机物含量试验呈淡黄色。粗骨料采用 5-31.5mm 连续级配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控制在 8% 以下,表观密度不小于 2600kg/m3 ,压碎值指标不大于 10% 。通过严格控制骨料质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能。

3.2 优化施工工艺

3.2.1 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采用 “四步法”,即基准配合比、实验室试配、现场试配和配合比优化。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水胶比、胶材用量、骨料比例和砂率等参数。水胶比一般控制在 0.37 - 0.42 之间,胶材用量控制在380-420kg/m3 。采用三级配合骨料体系,粗细骨料比例为 4:6,砂率控制在 36%-40% 。同时,要确保拌合物坍落度、扩展度和含气量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

3.2.2 模板工程

模板支设系统采用 “钢管支架木胶合板” 组合,确保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架间距应合理控制,一般为 0.9m×0.9m ,立杆轴力不超过设计承载力的 85% 。模板接缝采用发泡胶带密封,防止漏浆,表面涂刷脱模剂,厚度控制在 0.2-0.3mm ,便于模板拆除。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预压,预压载荷不小于浇筑混凝土重量的 1.2 倍,变形量控制在 L/400 以内,确保模板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

3.2.3 钢筋工程

在钢筋绑扎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钢筋的间距和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钢筋被踩踏变形。例如,在楼板钢筋绑扎完成后,设置马凳筋,确保上层钢筋的位置准确,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匀。同时,要对钢筋进行防锈处理,避免钢筋锈蚀影响结构性能。

3.3 完善结构设计

3.3.1 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先进的结构计算软件,对建筑物进行多维度动力弹塑性分析,充分考虑混凝土徐变、收缩及温度应力的综合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合理取值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精确的结构计算,优化结构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裂缝产生。

3.3.2 避免断面突变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构件断面的突变。对于不可避免的断面变化部位,应采取渐变过渡的方式,如设置过渡段、倒角等,以减小应力集中。同时,在应力集中部位适当增加钢筋配置,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3.4 应对环境因素影响

3.4.1 温度控制措施

在高温季节施工时,采取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措施,如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在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中采取遮阳措施等。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小温度梯度。在冬季施工时,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采用蓄热法、暖棚法等施工工艺,确保混凝土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之前不受冻害。

3.4.2 湿度控制措施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加强湿度控制,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特别是在干燥环境下,增加洒水次数,必要时可采用喷雾养护的方式,提高空气湿度,减少混凝土干燥收缩。同时,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养护剂,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水分蒸发,进一步降低干燥收缩裂缝的产生概率。

四、结论

房屋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结构设计和环境因素等。这些裂缝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美观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在施工管理中采取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优化施工工艺、完善结构设计以及有效应对环境因素影响等一系列防治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房屋建筑结构裂缝的出现,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李云鹏 . 房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分析 [J]. 装饰装修天地 ,2016(5):489.

[2] 高航 . 房屋建筑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J]. 世界家苑 ,2014(3):69-69.

[3] 李锦川 . 房屋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 装饰装修天地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