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王琳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新出台的新课标也作了重点强调。要想充分带动课程综合化,并进行有效实施,就离不开跨学科学习,也就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不断加强。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对小学数学学科来说,是势在必行的。教师要以数学学科为主,深度融合其他学科,在深度理解数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本文详细阐述《度量衡的故事》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度量衡
引言
度量衡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数学、物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通过讲述度量衡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度量衡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一、故事引入,了解度量衡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其中度是计量物品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而衡则用来计量轻重。在小学数学学科开展《度量衡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他们对“度量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1]。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度量衡单位,以此了解学生对“度量衡”的认知程度,然后引入“克与千克”的教学内容中去。在讲解完具体的知识内容后,教师还要将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克与千克”单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度量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借助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引入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如语文课中常说的“才高八斗”,意思是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就得八斗。这是对魏晋时期,大才子谢灵运夸奖曹植的话,一石相当于十斗,曹子建一人就占得八斗,足以可见谢灵运对曹植的赞赏;“千钧一发”也有重量有关,说的是将千钧的重量系在头发上,而一钧相当于三十斤,可见事情非常的危险。又或者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为学生讲述物质的密度、大小的自然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延伸到古代文明中如何创造出各种度量衡工具,如尺、秤斗等,并解释这些工具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科学原理。如此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入,能够让学生从多学科知识中,深入了解“度量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结合生活,探究度量衡
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选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度量衡的应用,如体重测量、身高测量、物品称重等。通过这些熟悉的物品和事件,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对度量衡知识的理解,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2]。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称重工具,如超市购物时使用的电子秤、药店称重药品的天平以及家庭生活中必备的体重秤等。然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这些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这些工具来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真实记录。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质量和物品重要的理解和体会,并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物品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超市购物”生活情境活动,为学生模拟的超市环境,设定不同商品的重量和价格,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然后进行商品的挑选、称重、计价等,加深学生对度量衡的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融入了加减法运算、货币换算等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除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巧妙的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如在学生操作称重工具时,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关系,解释不同物品在不同重力场下的称重差异。又或者是向学生介绍不同物质由于其密度不同,即使重量相同,体积也会有所不同。如此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对“度量衡”的探究欲望。
三、实践活动,感受度量衡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延伸,为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为学生开展真实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度量衡的魅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后,引导让学生选择几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如书本封面、桌面、板凳面以及教室的地面等,然后使用尺子或卷尺等工具测量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亦或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对校园内的操场、花坛、教学楼进行测量,并要求学生将其制作成简易的地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复习以及对度量衡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测量的结果,设计一张关于校园面积分布的海报或宣传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在海报上用不同颜色或图案标出不同区域的面积大小,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这有效结合了美术、地理以及语文学科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另外,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测量到的数据,输入电子表格或可视化电子软件中,制作出电子面积图表,这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不同区域面积的大小关系,提高他们对数据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并从中融入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感受到“度量衡”知识的重要性。
四、展示交流,分享度量衡
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度量衡”知识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升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度量衡”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完“克与千克”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分享自己对食物的重量、物品的称重过程的理解,加深对“克”与“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价值。又如,在学习完“面积”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理、建筑、艺术等多个角度去思考“面积”这一概念。这时就有学生想到不同国家的国土面积、不同城市的城市面积都不同相同;还有学生会联想到不同建筑物的占地面积、空间布局也不相同,如我们的居住环境,超市的面积等;还有同学想到画作中的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内容对画作整体影响。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展示,不仅能够加深对“面积”的理解,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结束语
在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主题进行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索度量衡,使得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不断深化,同时对度量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更好体会,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有效建立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融入跨学科知识内容,这样的知识桥梁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丽红.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4,(09):10-12.
[2]徐玲.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喀什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