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中证据推理能力可视化评估
蒋学记
泰宁县第一中学
1 设计阶梯问题任务,引导证据推理层层深入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逐步推进思维进程。阶梯式问题任务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它将化学实验探究中复杂的证据推理过程,按照逻辑顺序拆解为多个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子任务。在化学实验教学场景中,学生面对实验现象和数据时,可能会因问题难度过高而感到无从下手,而阶梯问题能够像搭建台阶一样,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从教育理论层面,这种任务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设置稍高于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步跨越能力层级,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证据,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推理,切实提升证据推理能力。同时,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1】。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中,教师精心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初始,教师展示不同条件下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实验装置,学生观察到有的装置中产生气泡速率快,有的较慢。此时,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从反应物本身性质和反应条件两方面思考,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这些速率差异?” 学生基于直观观察和知识储备,提出浓度、温度、固体表面积等猜想。接着,教师追问:“如果要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如何设计实验确保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浓度这一变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控制温度、碳酸钙颗粒大小等条件,使用不同浓度稀盐酸进行反应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对比不同浓度下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需时间的数据,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浓度变化与反应速率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不仅得出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定性结论,还尝试从数据趋势中总结出定量关系,从而完成从现象观察、证据收集到深度推理的完整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证据推理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 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呈现证据推理思维脉络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大脑对图像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记忆留存率远高于文字信息【2】。思维导图正是利用这一特性,以图形化的方式将化学实验探究中的零散证据、复杂推理过程和最终结论进行系统性整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时,容易陷入信息混乱的困境,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他们梳理思维脉络,通过放射性的结构将核心概念与相关证据、推理步骤建立起直观联系。从教育理论层面,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主动对证据进行筛选、分类和关联,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构建完整的证据推理体系。同时,这种可视化的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接观察学生思维路径的窗口,教师能够快速定位学生在证据分析、逻辑推导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评估与指导。
在鲁科版教材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实验中,学生分组完成了向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等多个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以 “铁元素的价态变化与氧化还原性质” 为中心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首先将实验中观察到的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铁粉逐渐溶解等现象作为一级分支列出,接着在每个现象分支下标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 “2FeCl ₂ + Cl ₂ = 2FeCl ₃”,并分析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作为二级分支。随后,学生进一步推理出在这些反应中,Fe² ⁺表现出还原性,Fe³表现出氧化性等结论,以简洁的文字标注在相应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将零散的实验现象与化学原理紧密结合,还清晰地呈现出从证据收集到得出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教师在查看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时,能够直观地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的逻辑漏洞,如对某些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结语
化学实验探究中证据推理能力的可视化评估,本质是将思维过程转化为可捕捉、可分析的教学资源。通过阶梯式问题任务的层层引导,学生在拆解复杂推理目标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 “现象 — 证据 — 结论” 的逻辑链条;而思维导图工具的运用,则以图形化方式将零散证据结构化,使思维脉络清晰可辨。这些策略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学生推理能力的直观视角,更通过外显化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 “基于证据思考、依托逻辑推理” 的科学探究习惯。在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具体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灵活选择可视化工具与方法,让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地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梅 , 莫尊理 . 化学实验探究中证据推理过程模型的建构 [J]. 化学教学 ,2023,(05):14-19.
[2] 王国勤 . 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一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与实践 [D]. 西华师范大学 ,2023.DOI:10.27859/d.cnki.gxhsf.2023.0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