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现状研究
沈宇靖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两年以来,标志着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治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论文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法思路、出台背景出发,给出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前后电信网络犯罪对比情况以及实施后取得成效。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行刑衔接,个人信息保护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犯罪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新型网络犯罪的主要手段,正逐渐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犯罪形式。犯罪分子凭借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和黑市交易,实施高度组织化、链式化的精密诈骗,且活动范围已跨越国界和地域。此类犯罪已成为犯罪率高、损失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犯罪。
一、《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法思路、出台背景
(一)整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在整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应运而生。面对严峻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态势,该法作为一部“小切口”的专业法规,展现了立法的高效与精准。它全面规范了通信、网络、金融等重点环节的核心制度,迅速构建起完善的法条架构。此法不仅避免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还赋予了执法机构必要的授权,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并有效保障了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核心目标在于“防范”,通过前端预防和源头治理,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公民的自保意识,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同时,该法还明确了反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责任方,为检察机关开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拓展了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
(二)“明确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立法特色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规定,如果有公司没有执行反诈骗的职责,相关主管机构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对于涉嫌诈骗的个体,执法部门则有权进行惩罚,并将其信誉记录储存,对有犯罪记录的人和主要嫌疑人执行禁止出境,对电信诈骗者执行行政拘留并罚款。至于那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害,检察官有权提出公诉。
1、对电信、金融机构违反规定行为处以专门行政处罚。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第六章清晰地规定了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法律后果。不仅需要承接刑事责任,如果电信业务经营者、金融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违反了规定,将依据情况设立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违规程度的不同,他们可能会接受不同的行政处罚。如警告、通报批评、拘留。或者遭遇有关部门下达停业整改通知、查封网站或应用程序、吊销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等惩罚措施,而对有关责任人则可能处以罚款。
2、涉嫌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单位、人员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记入信用记录
除了要对违法犯罪者负刑事和行政责任,他们还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条款,负起民事责任。另外,根据该法律的第三十一条,那些被执法部门认定为涉嫌从事电信网络欺诈活动且可能因此而受到刑事惩罚的人,有可能会根据国家法规被记录在信用档案中。这一举措对有关单位、人员后续办理金融、互联网业务均有重大影响。
此次立法进一步压实了各单位与个人涉及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多角度、多方式约束责任人行为,力求进一步预防、治理相应犯罪行为。
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前后电信网络犯罪状况对比
(一)《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出台前电信网络犯罪状况
在2017年到2021年这五年中,我国的各级法院总共审理并结案了大约282,000宗涉及信息网络犯罪的第一审案件,案件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些网络犯罪案件合计涉及超过660,000名被告,平均每宗案件约有2.4名被告。在这些案件中,有三名或以上共犯的案件所占的比例为9.50%。
自2017年至2021年,我国出现了282种不同的信息网络犯罪类型,其中以诈骗罪定罪的比例最高,占到了总量的36.53%;其后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案件,占比达23.76%。法院在初审阶段接手的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案件总数达到了72,000件。在这段时间内,2017年至2019年展现了逐年上升的态势,然而到了2020年,案件数量迅速激增。
在全国范围内,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被告人总计14.37万。在这中间,2018年与前一年比较,增长了383.33%;2019年相较上一年,增长率为581.03%;2020年比起前一年,上涨了2497.22%;2021年相较于前一年,提升了1196.58%。
考虑到被告人的年龄分布情况,18至28岁年龄段的群体数量相当可观,占比高达55.09%;接着是29至39岁的群体,其比例为34.23%。在所有嫌疑涉及网络犯罪的案件中,18岁以上但不满40岁的被告人所占比例最高。2019年,18至28岁被告人比例达到历史最低点后有所反弹,暗示着网络犯罪嫌疑人年轻化趋势明显,而29岁及以上被告人的比例则每年都在下降。
在网络欺诈案件中,被告人常常利用多种手段来实施诈骗,其中涉及贷款欺诈、身份冒用、招聘诈骗等多种类型。这些手段包括虚构网购情况、发布虚假广告、诱导参与赌博等不法行为,旨在欺骗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其中,办理贷款的案件所占的比率最高,大约是16.7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在公检法受理的众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案发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贷款办理、冒充个人信息以及虚假招聘刷单类案件,征婚交友诈骗、网赌、虚假网购退款诈骗、虚假广告获利诈骗的案发率较少。
(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后取得成效
至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实施近二年,成效显著。
1、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我国警方成功进行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行动,对方已移交我方3.1万名犯罪嫌疑人,包括“金主”、组织首领及骨干共63人,及1531名网络逃犯。
2、全链条打击涉诈违法犯罪
公安部安排并实行了区域战和群体战略,对为海外诈骗组织提供非法服务,如宣传流量、洗钱转账、技术研发、组织偷渡等的参与欺诈的黑灰犯罪集团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并逮捕了78,000名犯罪嫌疑人。
3、严惩涉诈违法人员
在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12月1日的期间,公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总共对210,500人次实施了行政处罚。
4、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
总共有1389万人次被公安部门劝阻,同时还与其他部门一道阻止了27.5亿次的诈骗电话和22.8亿条的诈骗短信,处理了涉嫌犯罪的域名网址603.6万个,并及时拦截了涉及的资金总额达到3288亿。
5、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制度
在2023年11月,公安部联手相关主管机构起草了《电信网络欺诈及相关犯罪惩戒协作办法(讨论稿)》,并向广大社会征集意见。
6、强化源头治理
国家政府跨部门工作协调机构将对8个涉诈重点地区进行动态挂牌整治,重点关注源头管控问题,对整体成效明显的12个重点地区予以摘牌。
7、深入推进信息通信行业治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积极推动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的规范管理工作,切实执行企业反诈责任,相继组织进行了5轮执法检查,覆盖了全国22家电信和互联网企业,推动全社会反诈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林慧青,邓志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与回应——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视角[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2,(05):56-65.
[2]王格.大数据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研究——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2022,31(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