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教学设计探究
王丹 魏庆珠 李冀瑶
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508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深入挖掘《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课程思政 师德师风 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 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和法规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将个人的教育理想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四有好老师”
(二)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思政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引领,使学生不仅从专业角度理解职业道德规范,更从思想层面认同和践行,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三)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挑战。
二、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以国家对师范教育相关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的文件为指导,设计三元课程思政路线内容:一是以史鉴今,传承师德精神,深入挖掘古代教育名家的师德故事,渗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二是聚焦时事,彰显师德担当,是基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本体思政元素;三是自我反思,内化师德规范。开展师德案例剖析讨论活动,选取正反两方面的真实案例,组织教师深入分析其中的师德行为与后果,让教师在反思中明确自身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如探讨学术不端案例以强调诚信治学的重要性。运用反向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辩证思考水平,增强其法治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我们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要积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及兴趣点的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收集并展示大量真实的教育案例,如教师体罚学生、侵犯学生隐私、爱岗敬业的正面事例、廉洁奉公的典范等。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识别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涉及哪些职业道德和法规条款,探讨这些行为的影响和后果,并思考正确的处理方式。
2.小组讨论法
在课堂上,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这种思想的碰撞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拓宽思维方式展示,产生头脑风暴。如“某教师因学生未完成作业而体罚学生致其受伤”的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该教师违反了诸如爱国守法、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条目和教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禁止体罚的规定)。然后每组代表发言,提出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建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景模拟法
设定各种与教师职业场景相关的情境,如课堂教学、师生冲突处理、与家长沟通等。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按照设定的情境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分析角色在情境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要求,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4.小组辩论法
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在教育中,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是否矛盾”“教师应更注重教学成绩还是学生全面发展,从职业道德角度如何看待”“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老师要挺身而出还是明哲保身”等。在辩论过程中,正反方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职业道德与法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教师最后对辩论进行总结,梳理双方观点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5.实地调研法
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小校进行实地调研,这样学生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师生互动情况,了解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法规执行方面的措施与成效。结束后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结调研成果,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在实际教育环境中应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四、丰富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且评分主体较为单一、宽泛,缺少一套完整、连贯且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所以本课程在评价环节上不仅重视教师与学生自评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数据,还特别关注学生入职后用人单位及当地政府对其的满意度反馈,以此构建长期稳定的评价机制。如此一来,本课程的思政教育成效将由学生所在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协同评估,为学生的高品质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其中,学校方面的评价涵盖专业教师对学生知识要点掌握程度的考查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以此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地方政府主要评估学生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贡献度及对与就业导向的符合度;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情怀进行考核。
八、结论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未来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育人为本、协同育人、有机融入和与时俱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把学生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课题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