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徐方亮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禅宗教育思想强调“顿悟”与“心传”,主张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有效融入禅宗教育思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将禅宗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本文分析禅宗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旨在找到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禅宗教育思想;中学语文;实践应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而禅宗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基于此,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依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语文教学内容和禅宗教育思想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一、禅宗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禅宗教育理念中的“顿悟”概念强调借助直觉来领悟事物的深层本质,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把握问题的核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顿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字的字面意义,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依靠直觉去捕捉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以便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禅宗教育思想注重体验,认为通过亲身体验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思想,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散文写作等,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文学的魅力,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比如,在欣赏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自然之美,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文学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禅宗教育思想中的“心传”强调心与心之间的直接交流,不拘泥于形式和语言,这种思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2]。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超越传统的解读框架,进行角色扮演、改编剧本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禅宗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为有效落实禅宗教育思想,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与感悟,提高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实际情境中,在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直观感受文章的内涵[3]。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从而达到“心传”的效果。

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古代战争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在和平年代如何理解“生于忧患”的含义,让学生思考忧患意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模拟辩论会,让学生分别扮演支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忧患意识与安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忧患意识与享受生活。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写作活动,让学生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日记,描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使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提升。总之,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文章的深刻内涵,还能使学生感悟禅宗教育思想的精髓。

(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因此,在将禅宗教育思想应用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文本,寻找答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渐领悟到知识的深层含义,实现顿悟。

在讲解《背影/朱自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不直接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而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朱自清在文中描述的背影,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者“你认为父亲的背影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能听到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文本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短文,或者画一幅表现父爱的画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总之,在应用禅宗教育思想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和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实现心灵的顿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语文教学不应仅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禅宗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之美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5]。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在讲解《白杨礼赞/茅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当地的白杨林,不仅能使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挺拔与坚韧,还能亲身体验到茅盾笔下所描绘的壮美景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对生命力和自然美的赞美。在这样的实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如参与社区文化墙的创作、为社区居民编写宣传材料等,不仅能使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体会语文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利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禅宗教育思想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以及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同时,教师有效融入禅宗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思维去面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高文,甘增民.“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提升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06):117-121.

[2]余倩雯.应为·难为·可为——“五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之道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4):61-63.

[3]王亚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72-74.

[4]任连明,孙祥愉.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禅宗典籍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01):105-109.

[5]樊艺飞.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流交融下的禅宗哲学思想[J].收藏,2023,(12):149-151.

注:本文系2024年赣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禅宗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2024-NDMS15-089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