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制作到审美:基于技艺类教学的专科生美育路径探究
翟闯 闫森森
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800
摘要:在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大背景下,专科院校的学生面临着美育知识积淀薄弱、美育环境贫乏、低俗审美泛滥等困难。技艺类教学以作品成果为导向,引导学生由动手制作起步,追求美的鉴赏与表达,品味形象美、技巧美、文化美。技艺类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契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尝试以课堂、社团、展览等形式开展技艺类教学活动,是推动专科生美育素养教育,提高专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路径。
一、专科生的美育困境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美育培根铸魂,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以及完整人格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认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该文件对推进高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指出美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中,美育所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本科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为美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科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美育工作开展的现状远远不如本科高校。例如,经费与硬件设施不足、缺乏美育专任师资、艺术类公选课开展少、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专科生就业压力大等,以上问题的存在致使部分专科院校的美育工作迟迟没有起色。
专科学生群体美育知识积淀相对薄弱,这是达成优质美育效果的教育主体劣势,与美育密切相关的知识范围包括美学类知识、艺术类知识、历史文化类知识和个人专业知识。美学类知识和艺术类知识引起主体对鉴赏的兴趣,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历史文化类知识扩展了主体的信息视野,聚集着大量人格美、道德美和人文美案例;个人专业知识为主体提供了呈体系的知识框架。虽然对美的感悟和表达不尽然依靠理论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储备越丰富的学生,越具备感受更多方面的美感的可能,知识储备过于贫乏,则有在审美判断中进退失据的风险。美育环境贫乏和低俗审美泛滥,加剧了专科生美育的困境,当前诸多专科高校的教学场地环境和人文环境远远称不上优美,学生缺乏陶冶审美情趣的场地,难以参与审美活动交流,在很多专科生的审美活动中,有深度的高雅的审美内容是缺位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娱乐炫目为追求的影音图像充斥着学生的信息阵地,占据了学生交流话题的中心,伴随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的推波助澜,致使不少专科学生追捧“短、平、快”,漠视“真、善、美”,甚至逐步对“假、恶、丑”失去抵抗力。何艳琳、徐楠进行的相关考察指出,大专师范生审美价值观呈现个性化、感性化、低俗化的负面特征,发现美、鉴别美、创造及表现美的能力普遍不高。
二、技艺类教学的美育价值
技艺包含了技术与艺术两大领域。技术是对材料与工具的利用方法,是用来打造新事物或改造现有事物的实用手段,相对于艺术更强调功利性和实际效益;艺术是对形象和氛围的营造,是用来反应现实、寄托思想或表达情感的意识手段,相对于技术更强调超功利性和个性。技术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艺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特性,具备自洽而完整的性质,这是技艺类教学美育价值凸显的基点。
技艺类教学是指适用于引入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内容,例如工笔画、金石传拓、丝绒花、陶艺、内画鼻烟壶、扎染、综合材料制作等内容。技艺类教学通常需要师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材料性质与工具使用,遵照严格的制作流程,通过手工造物来体会创造的乐趣。蔡元培先生曾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指出,“手工,实利主义也,亦可以兴美感”。技艺类教学兼具劳作性、思考性和情感性,紧密联系着材料、工具和劳动实践。当前某些高校的美育课程中,空洞的美学理论阐释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内容,岂不知没有对物性的感受,没有对形象的思考,离开了情感体验,关于美的思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已,技艺类教学并非轻视理论的重要性,而是更尊重教学对象的具体学情。“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家哲学揭示了一条“技-艺-道”进阶之路,在专科高校美育工作语境中,“技-艺-美”的美育修炼路径同样值得建设。
三、基于技艺的专科生美育修炼路径
(一)课堂学技
课堂教学是技能传授的坚实阵地。对于艺术类相关课堂来说,教师应依据学生具体学情梳理艺术技能,打造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磨炼技能,避免完全套用教材。例如,在笔者所教授的传统工笔绘画临摹课程中,针对学生追求绘制出“均匀”、“厚重”效果的需求,专门策划了笔锋涂抹性能和颜料材质研究专题课,使学生对不同规格的笔锋和植物染料、矿物质染料的层次配合有了精准的把握。学生获得技能增长后,求知内驱力被广泛调动,对纸、麻、绢、丝等绘制面的性能差异进行了主动研究,从材料媒介层面对技能有了良好的掌握,以更好的服务于艺术表现和审美表达。对于非艺术类课堂来说,要避免让学生被动进行枯燥练习,应该挖掘技能的技艺内涵,打造技能魅力,例如,在教学法课程中可以着眼于艺术美感分析优秀的教学技能案例。
(二)社团习艺
社团活动是艺术魅力的体验区。技艺类社团因其活动场地固定,环境艺术氛围浓厚,为专科生提供了在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越来越稀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笔者及周边研究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内画、金石传拓、陶艺、绒花、扎染等内容都很适合成立社团,其活动特色有利于学生走出追求刷视频、炫眼球的信息舒适区,主动远离驳杂的、肤浅的甚至低俗的互联网信息。这些社团的艺术制作,单件作品耗时较长,涉及到的工序相对复杂,例如,内画鼻烟壶需要学生凝聚起远超日常的观察力和专注力来完成作品;有些社团可链接的文化历史类知识丰富,例如金石传拓需要学生主动研习书法和古代文化。着眼于美育的社团建设,应尽量选择场地艺术氛围浓,制作程序可分解,成品效果高雅的技艺种类。
(三)展览育美
展览策划是审美素养的锻炼场。策展活动是一项综合技艺,是对学生由制作走向审美的一次锻炼。在课堂学技、社团习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于每学期节点策划展览,进行展览育美。笔者团队近两个学期策划的美育教学成果展、技艺传承与美育浸润非遗展,让学生通过定主题、选作品、评作品、做海报、做展签,进行展览宣传,举办开幕式和展览观摩会等一系列活动,展览项目实施期间一直在持续思考与审美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切实得到了锻炼提升。一次成功的展览策划,会增添校园的美育氛围,在学生中间掀起美育热潮,其影响不可忽视。
在专科院校谋求教育质量升级,培养新型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下,美育工作的滞后不仅是专科学历人才培养的缺憾,更会因产业劳动者审美素养的低下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时代的发展亟待破除专科生美育困境,探索基于技艺类教学的专科生美育路径,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艳琳 徐楠.浅谈大专师范生美育素养现状及自身发展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08)
2.李新珂 徐晓庚.手工驱动下的浸入式美育与劳动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03)
基金项目:2024年度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由制作到创作——基于技艺类教学的专科生美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1131
作者简介:
翟闯,美术学硕士,讲师。
闫森森,美术学硕士,讲师,美术教育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