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间餐,大德育课
周佳颖
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315500
一、引言
在课后托管服务广泛推行的背景下,双职工家庭“三点半接娃难题”得到缓解,但托管结束时间晚导致学生饥饿问题凸显,课间餐应运而生。奉化龙津实验学校某班级在课间餐实施过程中,敏锐洞察到其蕴含的德育潜力,以课间餐为切入点,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探索出一条日常校园生活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二、餐桌规则养成:筑牢文明礼仪根基
(一)课间餐初始现状与问题
班级未采用学校统一发放课间餐模式,经家委会商议,确定家委会每周采购饼干、面包等,分装后班级统一发放的方式。此模式让每天下午两点成为学生期待时刻,面包的美味给学生带来愉悦体验。然而,随之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却不容忽视,排队挤搡、食品袋乱扔、边走边吃导致面包屑散落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用餐礼仪知识匮乏,也暴露出班级德育工作在生活细节教育上的缺失。
用餐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微观体现,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良好用餐习惯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影响学生未来社会交往。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关键期,抓住课间餐契机开展礼仪教育,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德育实践举措与成效
面对问题,班主任团队以课程思维应对,聚焦排队、清理、垃圾乱扔三个高频问题,设计三次微班会。《课间餐文明之大家排好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有序排队与混乱拥挤的不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排队秩序对个人和集体的价值;后续《课间用餐文明之大家会清理》《课间用餐文明之大家会分类》,则结合实践体验,如组织学生清理模拟杂乱用餐环境、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实操,帮助学生从认知到行动,理解及时清理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课后开展“课间餐文明小卫士招募”活动,赋予学生不同角色:文明观察员用绘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身边文明用餐行为,强化正向认知;文明劝导员主动纠正同学不文明行为,在劝导中深化自身礼仪理解;文明践行员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用餐规范,成为班级榜样。三次总计 45 分钟的微班会,搭配为期一个月的小卫士活动,构建起“认知 - 实践 - 强化”的德育闭环。学生从最初的无序混乱,逐渐养成有序排队、主动清理、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文明礼仪在课间餐场景中落地生根,成为学生日常自觉行为。
三、自主美食管理:推进自主管理进程
(一)问题洞察与理念转变
课间餐初期,决策权由家长主导,学生被动接受饼干、面包等固定餐品,引发“怎么又吃饼干”“想吃热包子”等抱怨。这一现象让教师意识到,忽视学生主体需求的管理模式,既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饮食期待,也错失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契机。德育工作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间餐管理需从“成人主导”向“学生参与”转变。
(二)自主实践与德育成长
在取得家委会支持后,班级开展《“班级点心”之我见》头脑风暴,围绕“吃什么、怎么带”,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想法。学生热情参与,从营养搭配到便捷携带,提出诸多创意。最终确定“四天热食统一订购 + 一天自带点心开放日”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
自主定制餐谱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营养知识,了解食物搭配原则,尝试为班级设计既美味又健康的餐品,如温热的茶叶蛋、盐烤土豆等。热食替代冷硬的饼干面包,在寒冷冬日给学生带来温暖,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说了算”的成就感。自带点心开放日,忘带点心同学收获同伴投喂,在相互照应中增强班级归属感;带点心同学则在分享中学会沟通与包容。二十分钟课间餐时段,成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实践场。学生在制定规则、执行规则中,提升自主决策、协作沟通能力,实现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的跨越,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暖心餐点拓展:滋养文化情感土壤
(一)教育生态构建与价值挖掘
课间餐推进中,教师、家长、点心店老板形成协同支持的教育生态。教师引导实践、家长提供物质与理念支持、点心店老板配合调整餐品,三方合力让课间餐超越饮食功能。在此基础上,挖掘课间餐更深层德育价值,将其与班级团建、文化传承、亲子关系搭建相融合,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新载体。
(二)文化情感实践与育人成效
班级以微沙龙为平台,开展系列暖心餐点活动。每月集体生日餐,简单cupcake 搭配手绘贺卡、合唱生日歌,让同月同日生的学生找到同伴,也让全体学生感受集体温暖,将抽象“幸福”具象为共同庆祝的瞬间;中秋节分享月饼,穿插诗词歌赋诵读,从“举头望明月”到“千里共婵娟”,在味蕾享受中传递中华文化浪漫,厚植文化认同;立夏挂蛋、吃蛋,依据地方习俗开展活动,让学生触摸地域文化脉络,在传统习俗实践中收获喜悦与知识 。
这些活动以课间餐为纽带,将文化传承、情感交流融入日常。学生在品尝美食同时,理解团队协作(班级团建)、感受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体会亲子与同伴关爱(情感互动),心灵在温馨氛围中得到滋养,德育工作实现从行为规范到精神滋养的进阶,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与情感交流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文化根基的个体。
五、结语
课间餐在班级德育实践中,实现从“解决饥饿”到“多维育人”的蜕变。餐桌规则养成筑牢文明礼仪基石,自主美食管理推进自主发展进程,暖心餐点拓展滋养文化情感心灵。这一实践表明,校园日常活动皆可成为德育阵地,只要善于挖掘、精心设计,就能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点滴。未来,需持续探索课间餐及更多校园生活场景的德育潜力,以小见大、以微见著,让德育真正扎根日常,陪伴学生成长,培育全面发展、富有素养与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欧阳天宁 , 卢敏宜 . 大课间德育的创新与实践——以杨屋第一小学为例[C]// 中国班迪协会 , 澳门体能协会 , 广东省体能协会 . 第八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杨屋第一小学;,2023:350-354.
[2] 徐林燕 . 阳光自由汲取品德自然养成——小学课间游戏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1,(3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