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式与应变”中的场所精神
姜文姜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西方环境与人互动的理论联系,特别是通过诺伯舒兹的建筑现象学视角,分析董豫赣先生的“溪山庭”项目。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探讨“日常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塑造场所精神。董豫赣先生的作品融合了西方极简主义与中国园林传统,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其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要素。
研究发现,“溪山庭”不仅体现了传统园林的“因借”与“即景应变”理念,也展现了现代设计手法的创新应用。这一项目证明了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能够丰富空间感知,提升体验,为园林设计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强调,跨文化的环境理论融合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场所精神 因借 意象 即景应变 居游
引言:
建筑现象学,由诺伯舒兹在1980年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关注建筑与人的感知和体验之间的关系。董豫赣先生在《玖章造园》中探讨了这一理论,将其与神学相提并论,认为现象学旨在指导人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超越的存在。尽管董先生认为这一理论在中国园林的语境中存在挑战,但一篇硕士论文《基于场所精神与意境的“空间观”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意境”与“场所精神”联系起来,强调了在主客体关系中构建空间环境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境”作为空间的载体,不仅体现了人的存在,也展现了个体的主观性和本体性。
1.建筑现象学
西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艺术是一个因“神性”而高度聚合后又因“人性”不断分裂分离的过程,“当代建筑裂变为空间、结构、材料、装饰各自自明的独立话题” [1]。建筑现象学,由诺伯舒兹提出,旨在通过“场所精神”概念重新连接人、场地与建筑元素。它强调人与建筑的日常互动,关注感知与体验,而非单纯的设计方法。这一理论试图超越现代建筑的碎片化,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整合。
2.中国园林
从庄子、陶渊明到谢灵运,以“山水栖居诗意”,“聚合中国一千五百年来的主要艺术的合力——魏晋的山水诗、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山水园,并为普通人的日常甚或,构造出举世无双的栖居诗意,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戛然而止。” [1]所以山水园是“山水栖居诗意”的一部分,或者说“山水栖居诗意”是山水园的建造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可由:山石、水、林木等物象以“装折”等手法达到“师法自然”、诗画意境、“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以有限空间描绘无限空间”具有将不同时空物象置于一处的“独特时空意识”,[3]。因而“栖居”园林便是“栖居山水诗意”。
董豫赣先生指出筑园的核心为因借山水而应变的“因借”,因借是园林布局的特殊“体式”,“即景应变”是园林布局的核心。[3] “夫物,量无穷,时物止,分无常”的时空观观念、“三远法”的流动中国国画诗意空间[3],透过“体式与应变”的手段在园林中表达出来。
3. “溪山庭”中的中西方方法关联
“溪山庭”项目展现了中西方设计理念的融合。中国园林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建筑现象学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两者在“溪山庭”中相遇,旨在创造一个既反映传统“居游”理念,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诗意空间。
3.1 意象与意象
3.1.1 建筑现象学中的意象 在建筑现象学中的意象可以理解为 “与场所精神相契合的场所中的物象。” [4]。溪山庭的自然场所意象包括徐州沛县的平坦地形、宽阔的天空和宽阔的水面。人为场所意象则体现在园中的围墙、大门、栏杆、踏步、座椅和花架,这些元素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3.1.2 中国园林的意象 董豫赣先生在《体式与应变》中提出,园林意象应符合造园者的理想愿景。溪山庭的意象包括山与石、水、坡、山林和山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园林的诗意空间。山与石的意象通过主石、汀步石和山洞来体现;水的意象则通过水痕、拱桥、孔桥和水光倒影来展现。坡的设计为园林提供了多样的路径,而山林和山水的意象则通过精心布局的植被和地形处理来营造。
3.1.3 意象的融合
在建筑现象学中,自然与人为场所意象通过“定居”行为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中国园林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既自然又人工的景观。在“溪山庭”中,这种人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在路径、桥梁、植被和水体的设计中,它们共同构成了园林的意境。
3.2 空间与即景关系的流动时空
3.2.1 建筑现象学中的空间 建筑现象学强调内外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的扩展与包围。溪山庭的设计通过地景、路径、方位系统和聚落空间的布局,创造出流动的时空体验。
地景空间 溪山庭利用南北两个池面扩展视野,将周围的自然景观纳入园林之中。
路径中心 园林中的多条路径提供了多样的游览体验,每个交汇点都成为探索园林的中心。
方位系统 园中的主石、池塘和桥梁等地标,为游客提供了方向感,使他们在园林中不会迷失。
聚落空间 溪山庭的居住空间与园林景观交织,日常生活与园林游览相互融合。
2 园林中的空间 溪山庭的设计超越了传统的功能主义,专注于房子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即景关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溪山庭“不再是以功能来组织空间,而是经营房子同山水之间的即景关系。” [5]
2.1 空间的即景性 “溪山庭”通过曲折的路径和精心安排的视线,实现了空间的即景性。每一步都展现新景观,创造出随游人移动而变化的动态体验。
2.2 空间的流动性 “溪山庭”的水系和植被设计增强了视觉上和物理上的流动性,引导视线和行动路径,赋予园林生动的动态美。
2.3 空间的渗透性 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溪山庭”中相互渗透,通过门窗、墙面开洞等设计元素,打破室内外界限,形成开放连续的空间体验。
2.4 空间的层次性 不同高度和深度的处理在“溪山庭”中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游人体验从开阔到封闭的空间变化,增加了视觉和探索的趣味性。
2.5 空间的意境性 “溪山庭”追求意境营造,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的结合,创造出引发情感共鸣的空间氛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而言,“溪山庭”的空间设计是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诗意空间。
3.2特性与应变
《场所精神》中提到,特性由材料和造型决定。在“溪山庭”中,材料的使用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大砼和小砼展现了结构的力量与稳定性,瓦片在屋顶和墙面上创造了丰富的肌理和光影,水元素连接了空间并赋予了情感,植物营造了宁静氛围,而黑铁则增添了现代感。
应变策略 “溪山庭”的设计策略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对地形、气候和光照的细致分析,采取了如利用坡地、水系引导和植物软化边界等手法,使园林与环境相互融合。
四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溪山庭”,展示了场所精神与意境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核心作用。董豫赣先生的设计不仅是空间创造的典范,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它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同时为未来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师面临着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以及如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且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空间的挑战。“溪山庭”案例的成功,证明了深入理解和挖掘文化本质的重要性,这是创造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设计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董豫赣 著,玖章造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12:26
[2] 董豫赣. 体式与应变——镜清斋赏析[J]建筑学报2021(11):41-47
[3] 周武忠 著,寻求伊甸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1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