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输电线路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段远福

四川赫扬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10096

摘要: 本文聚焦输配电及用电工程领域,深入探究输电线路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剖析输电线路覆冰危害,阐述传统防冰除冰技术局限,从智能监测感知、动态调控决策、高效除冰执行维度探讨自适应技术原理,研究其在不同环境、线路条件下应用策略,分析面临的传感器精准度、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挑战及应对,旨在提升输电线路应对覆冰灾害能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推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一、引言

在寒冷潮湿气候区域,输电线路覆冰是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严重覆冰可致线路机械负荷剧增、弧垂加大、绝缘子闪络,引发倒塔、断线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输电线路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应运而生,其依据线路实时状态、环境参数智能应对覆冰问题,对保障电力系统韧性、可靠性意义非凡。

二、输电线路覆冰危害剖析

(一)机械破坏

当输电线路遭遇覆冰情况时,冰层会层层包裹导线,使其重量急剧攀升,垂直方向所承受的荷载远远突破原本的设计限定标准。这就致使杆塔各个部位受力不均衡,部分塔材不堪重负,开始出现弯曲变形现象,严重时甚至直接断裂。与此同时,绝缘子串上堆积的厚重冰层产生强大压力,令其机械强度大打折扣,绝缘子串极易发生倾斜,一旦倾斜角度过大,便可能脱落。如此一来,线路的整体结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线路垮塌。而线路垮塌后的修复工作极为棘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涉及复杂的技术操作,成本高昂。

(二)电气性能劣化

覆冰现象会对绝缘子的电气性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冰层附着在绝缘子表面后,改变了其表面原有的电场分布状态,致使绝缘性能显著降低。在正常运行电压的作用下,绝缘子表面极易发生闪络放电现象,使得跳闸事故频繁发生,供电的连续性被无情打断。另外,导线覆冰若出现不均匀状况,在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导线舞动的幅度会加剧,原本保持的相间距离迅速缩短,这无疑增大了相间短路的风险,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受到严重威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三、传统输电线路防冰除冰技术局限

(一)定时巡检被动性

人工巡检受天气、地形限制,难以及时发现覆冰初期隐患;定时巡检间隔长,无法实时掌握线路覆冰动态,常错过最佳除冰时机,待发现严重覆冰时,线路已面临较大风险,事故预防滞后。

(二)除冰方法局限性

机械除冰如人工敲冰、滑轮铲冰,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易损伤线路设备;热力除冰能耗高,融冰装置需大功率电源,偏远山区电网难以满足,且融冰范围有限,无法兼顾长线路复杂覆冰情况;化学融冰药剂有腐蚀风险,污染环境,后续维护成本高。

四、输电线路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原理探讨

(一)智能监测感知

1.多参数采集:利用安装在杆塔、导线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覆冰厚度、重量等参数。如光纤光栅传感器精准测量覆冰厚度,微气象传感器捕捉气象变化,为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

2.状态评估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模型。输入实时监测数据,模型输出覆冰增长速率、危险程度预警,精准判断线路覆冰趋势,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御。

(二)动态调控决策

1.智能控制算法:依据覆冰状态评估结果,运行智能控制算法,自动生成最优防冰除冰策略。考虑线路负荷、电网运行方式、周边能源条件,权衡除冰效果与成本,如选择局部融冰、调整线路电流,实现精准、高效调控。

2.远程通信传输: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调控指令实时传输。从杆塔监测终端到电网调度中心,建立双向通信链路,确保信息流畅,调度人员远程监控、干预,保障防冰除冰措施及时执行。

(三)高效除冰执行

1.复合除冰手段:融合热力、机械、电磁等多种除冰原理,依线路工况智能切换。如先以电磁感应加热软化覆冰,再结合机械振动促使冰块脱落,充分发挥各方法优势,提高除冰效率,降低能耗与设备损伤。

2.分布式能源支撑:在偏远线路附近配置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储能设备储能备用。为自适应除冰系统补充能源,解决传统电源接入难问题,确保在电网故障、停电时仍能持续运行,增强系统可靠性与适应性。

五、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一)不同气候区适配

1.寒冷高湿山区:强化耐寒、防潮传感器选型,提高设备可靠性;增大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应对长时间恶劣天气能源需求;优化融冰策略,优先采用热力融冰结合机械辅助,保障线路安全稳定,抵御长时间、厚覆冰灾害。

2.干湿交替平原:关注昼夜温差大、寒潮频繁时段,利用智能监测提前预警;除冰方案侧重快速响应,电磁、机械复合除冰快速清除薄冰,减少线路舞动风险,降低对电网运行冲击,确保供电连续性。

(二)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应用

1.特高压输电线路:鉴于其大容量、远距离传输重要性,构建高冗余、高精度监测系统,多重备份确保数据可靠;采用大功率、远程调控融冰装置,与电网调度紧密协同,保障特高压线路安全,维护跨区电网稳定。

2.中低压配电网:考虑成本与运维便捷性,推广小型化、模块化自适应除冰设备,依托物联网实现群控群调;结合配电网改造,优化线路布局,减少易覆冰段,提升配电网整体抗冰能力,保障用户可靠供电。

六、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传感器精准度提升

1.问题剖析:复杂野外环境,传感器受电磁干扰、低温冰冻、灰尘侵蚀影响,测量误差增大,数据失真,导致覆冰状态误判,影响后续决策准确性,威胁线路安全。

应对策略:研发抗干扰、耐低温、自清洁传感器封装技术;定期校准传感器,利用无人机、机器人辅助巡检,对比人工测量数据,及时修正误差;优化传感器布局,多点采集取平均值,提高数据可靠性。

(二)能源供应保障

1.问题剖析:分布式能源受光照、风力不稳定制约,储能成本高、容量有限,极端天气下能源供应不足,自适应系统运行受限,无法持续有效防冰除冰。

应对策略:优化分布式能源选址与配置,综合气象、地理数据,提高能源捕获效率;研发新型储能材料、技术,降低成本、提升容量;探索混合能源供电模式,结合电网应急供电,确保能源稳定供应。

(三)系统集成难题

1.问题剖析:自适应防冰除冰系统涉及监测、通信、控制、除冰多环节,不同厂家设备兼容性差,软件接口不统一,集成困难,影响系统整体性能发挥,运维复杂。

应对策略:制定统一系统集成标准,规范设备接口、通信协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设备制造商协同研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建立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模拟复杂工况,严格测试验证,保障系统稳定性。

七、结论

输电线路自适应防冰除冰技术为应对覆冰灾害开辟新径,虽面临传感器、能源、集成挑战,但借技术改进、标准完善、协同创新之力可突围。精准、智能、高效应用该技术,可显著提升输电线路抗冰能力,筑牢电网安全防线,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稳定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凌. 旋转圆柱体覆冰增长模型与线路覆冰参数预测方法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1.

[2]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 一种感应取电驱动的导线防冰雨微振除冰控制系统及方法:CN202410905951.7[P]. 2024-08-06.

[3] 易其泽. 输电线路主动防冰/除冰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