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张雅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 246000
摘要: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扯。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生态治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担当,凝聚着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的美好追求。
关键词:生态治理;乡村生态治理;多元治理
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好乡村独特和谐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共生,是生态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关乎长远。
一、乡村生态治理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牺牲自然导致生态危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制度,谴责资本家无节制向自然索取掠夺的做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
(二)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人三者是相互对应的。认为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生存。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三)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法则。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敢于啃环境污染硬骨头,下气力促进乡村走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营造清新的生活圈、稳健的生态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环境。
二、乡村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9-06-24.]。多元主体在乡村生态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乡村生态治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责任担当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各项政策的终端和末梢,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和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引领乡村生态治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调整与其他主体间关系,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
(二)乡村生态治理体现着多元治理主体的团结协作
乡村生态治理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互动。首先,有为政府是前提和基础。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者,要充分发挥导向者、监管者、协调者作用,承担起生态治理的宏观规划、法律支持、政策设计、监督管理、协调利益等责任。地方政府是组织实施者,除了要遵循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外,更要基于本地区发展实际,组织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其次,社会力量是补充性主体。社会组织应关心村民最期待的问题,响应国家推出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最后,有效市场是活力源泉。市场主体可以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方式及人才。三者要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三)乡村生态治理彰显着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
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要通过唤醒农民积极性来解决生态治理主体缺失的问题。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最了解当地情况,应鼓励农民保护生存环境,依靠农民防治污染问题。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主动性。
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向
(一)完善生态治理组织体系,搭建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基层党组织是村级多元主体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莱西会议纪要》[DB/OL].https://wenku.baidu.com,1990-08-10.]。一方面,完善生态治理的组织体系。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生态治理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依照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设计规章制度和提供全面政策指导,而且要在乡村各组织内部组建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覆盖力度、增进党务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加强党员队伍的发展力度。在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下、在党员先锋模范示范下,有助于高效组织力量、整合集体资源。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合作。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人民立场,以服务群众为理念,领导农村各主体开展生态治理工作,并注重激活各主体的积极性,鼓励立足实际大胆实践,以此,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乡村生态治理机制,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作用,增强乡村生态治理力量
乡村生态治理中要维持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关系。首先,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要构建高效的生态科学知识传播机制,定期普及生态种养、生态保护等知识与技能,改革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三是提供资金保证。各级政府要创新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树立环保意识并参与农村环保项目建设。四是发挥监管职能。政府在乡村建设中起着协调监管和纠偏作用,确保乡村生态治理沿着科学方向推进。五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产权制度等。其次,培育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环保活动、志愿服务等,也可以弥补成本劣势,以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绿色协同发展。最后,鼓励市场参与。一是依托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借助乡村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的功能,开拓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新空间。二是建设“田园式”新农村,借助生产基地的优势来拓展特点蔬果采摘、旅游观光、生态垂钓等项目,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这为乡村提供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更优美的生存环境和更充足的就业机会。
(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
在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时,一是尊重农民的意愿表达、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诉求。二是推行以农民为环境治理主体的自治模式,建立村民自我管理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建设,鼓励公众参与乡村生态治理的决策、监督和评价。三是要关注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提升问题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积极性。四是基层自治组织加大对环境保护、节水防污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美丽乡村等思想转化为村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治理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应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发挥中国共产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担当,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生态的实践路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4-19.
[3]杨威,李春燕.“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论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
作者简介:张雅(1994—),女,汉族,山西汾阳人,法学硕士,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