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色文化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梁萍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作为最早建立中共早期组织的地区之一,广东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广东红色文化是本土发源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广东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具备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新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的飞跃发展让红色文化资源再次焕发新活力。数字赋能广东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资源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广东;红色文化;数字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探索建立高校“思政指数”“五育”[1]。工作要点中还明确指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能增效,培育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弘扬基地,重点遴选一批高校校史馆、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育人功能开发建设,指导高校开发一批数字文物。广东是一方革命热土,无数先辈在这片土地上领导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创造了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以及富有鲜明品格的本土红色文化。这为高校思政扎根红土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数字化时代,以数字赋能为抓手、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精准性和亲和力,是高校适应教育数字化,推动数字思政,在青年学子中落实铸魂育人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2]。
一、数字化背景下广东省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概述
广东省既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创造了灿若星河的红色文化资源[3]。根据《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统计,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153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共4952件/套,以上革命文物涵盖了中央红色交通线、文化名人大营救、红军长征过粤北等重要革命旧址,以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遗存,蕴含着南粤人民百年红色基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峥嵘岁月。广东省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红色旅游A级景区23个。例如位于广州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韶关的南雄市梅关古道景区;位于梅州的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等。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广东省已经在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传播和数字化体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广东省博物馆牵头打造省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模式。通过运用可移动文物多维数据采集、空间虚拟成像、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手段,践行新时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树立起大湾区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播的示范性标杆。广东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新手段,近年来陆续建设了“广东网上红色展馆”、“广东网上红色地图”、“打卡广东红”小程序等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强化观众互动参与,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文化“动起来”,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讲好广东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
二、广东红色文化数字思政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具有内容丰富、覆盖群体广、内容针对性强、传播时效快等特点。广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赋能,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有助于本土红色文化“活起来”、把红色基因“传下去”,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顺应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的教育发展需求
广东红色文化和数字思政深度融合,是顺应高校数字思政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数字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动态化的思政学习需求,高校应积极顺应教育领域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并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红色资源数字化作为新时代育人的新范式,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数字化技术将丰富的红色资源立体化、直观化呈现在媒体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二是红色文化数字化体现了数字时代学生个性化追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了其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4]。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本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更容易触动学生的灵魂,增添课程感染力。
2.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广东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中,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丰富充实思政课堂内容,扩展思想政治课的话语体系。通过数字赋能,让红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在新一代青年中得以传承,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分布在全省各地尤其是粤北山区的红色文献、文物、档案等进行整合,使红色文化以更便捷和全面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具体而生动的精神事件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让广大师生成为数字化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如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拍摄的《红四军挺进东江》微视频,利用三维动画、VR、全息成像等手段,再现“红四军挺进东江”的历史情景,视频用5分钟生动简洁地描绘了红四军挺进东江的故事,把这段充满热血的历史以数字化的形式鲜活地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同身受,更好地传递了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
3.增强思政课程感染力的关键措施
传统的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情境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然而,将广东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融入思政课,将会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优化,增强思政课程感染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将感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知方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虚拟沉浸式体验,学生们可以享受虚拟空间带来的新颖感与沉浸式体验,增强了思政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体验感与获得感,使教学形式更符合创新发展的要求,深化了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扭转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增加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当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推出了“打卡广东红”小程序,充分利用广东先进科技优势,汇聚了省内上百个重要地标、重要革命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革命纪念馆,高校思政课堂通过引入该小程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广东红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精神伟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三、数字技术赋能广东红色文化思政的路径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诉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如何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广东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基于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在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体验等环节利用数字赋能,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优势,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将思政教育同本土数字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为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5]。
(一)推进数字整合,建设广东红色文化数字思政平台
红色文化数字思政平台能够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层面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建设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摸清红色文物家底。推进红色资源全域化、全形态的数字整合,对全省红色文物、遗址、史迹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建成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红色文化基因库。对各地的红色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等进行数据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为深入表现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提供高精度的数字基础[5]。运用空间虚拟成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依托文物高清数据的采集、加工、存档、交换和融合,对文物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整合利用,以影像、裸眼3D和交互娱乐等数字模式展示红色文化,构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形成全省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数据资源集群。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融合,建立红色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打造拥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将数字变量转换为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的增量。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产品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趣味化需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开发差异化的数字化创意产品。作为最早建立中共早期组织的地区之一,广东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要植根于本土历史进行创新性开发和转化。加强数字化红色资源库与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红色线路、展馆等完成数字化呈现。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在数字化“红色地图”小程序中嵌入红色剧本游、绘制AR元宇宙虚拟体验,打造“可见、可听、可动”的广东红色数字地图,学生可以在教室的方寸天地浏览全省各地的红色场馆,身临其境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嵌入学习成果讨论交流模块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分享学习心得,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数字化技术修复历史各个时期的重要场景,以广东红色故事、人物为主题积极创作历史文献纪录片、系列微视频、舞台话剧、广播剧、情景剧等内容作品,增强红色故事亲和力,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提高红色故事的参与感,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思政的利用率。
(三)丰富传播手段,提升广东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效度
创新数字化传播,强化红色情感认同。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传播,既能消除年代隔阂感,同时契合广东红色文化内涵,提升传播效果。红色文化的传播如果只是放置在博物馆中的静态文物,大学生将很难从中领悟到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精准化个性化传播手段,让红色文化资源变得“立体、丰满”。通过灵活运用AR、VR、MR、RFID、NFC、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将各种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创新处理,挖掘红色文化历史内涵,实现精准传播。如广州市推出的“花城红图”小程序,基于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实景航拍、全景漫游、红色地图、革命文物名录、云上参观、红色游径等功能于一端,通过小程序一键开启红色广州体验之旅,让学生在课堂便可指上浏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学生在思政课堂可以真实感受“指尖轻触、码上云游”的先进科技体验感。采用数字化精准化传播,让红色文化资源从过去距离感过强、视角宏观、说教为主的展示,转变为基于本土历史,以叙事和体验为主,做到有血有肉有细节、见人见物见精神,加强互动、强化体验等软性内容,让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深化广东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整合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促进广东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一是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教学能力,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引入如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微电影、广州农讲所旧址VR云游,可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二是高校与本地红色文化场馆共建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在各高校思政学习端口,嵌入各红色场馆链接入口,既能增加红色文化的曝光度,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和实践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和智力支持;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前往红色纪念馆打卡,通过AI文物讲解员,深入挖掘红色文物内涵,以高效又有趣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广东红色历史,引导大学生做广东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广东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广东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充分发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2023 年工作要点[Z].2023-02-22.
[2]陈卓君,钟声.智媒时代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146-151.
[3]马立敏,王佳欣.“云游”红色景点 品读百年党史[N].南方日报,2023-07-01.
[4]王艳.红色文化数字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及出路[J].特区经济, 2023(12):157-160.
[5]张易.数字赋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22-27.
【作者简介】梁萍珍(1991.08-),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