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性研究
赫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2023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要守正创新、活态传承,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如何与非遗文化传承相融强化非遗教育实践育人效果,非遗创新如何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去打造职业教育“新赛道”是当前职业教育热点话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将学校作为弘扬非遗文化、推进“非遗”传承的主阵地,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对我市工业遗产、传统古村落、红色遗址等建筑进行数据扫描,将传统刺绣融入服装设计专业,有效推进了本土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创新传承路径 助力非遗传承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特别重视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高职院校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弘扬非遗文化中大有可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职业院校着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以非遗为载体,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培育红色工匠的育人模式,探究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道路,实现了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双丰收。还积极创新非遗传承路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手段,使之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例如,湖北省黄石的古民居建筑和工业遗址资源丰富,如何保存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成为了一大难题。2020年6月,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鄂东南保护性建筑数据中心”,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精度达到3mm的三维点云建筑数据模型,绘制乡村古建筑图纸档案,为建筑遗产的修复重建提供依据。截至目前,数据中心已经对黄石市5处工业遗产进行了数据扫描,并开发了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了系统的数据档案,建立非遗数字云博物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与非遗导师协作,将古建筑油漆彩绘非遗技艺以教师讲解、非遗导师实训操作的方式协作,制作成古建筑油漆彩绘数字化课程资源,合作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对这项非遗迹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课程反馈和评价也很好,对于教师来说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有了切实的体会和自豪感,在未来课程教学当中有了更多的底气。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让现代学生,特别是00后学生喜爱,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各地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比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校都会举办非遗文化节,举办非遗文创”市集、“非遗”服装走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焕发的独特魅力。还有成立刺绣专业社、剪纸社等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让青年学生在传统非遗文化的熏陶中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除了热情地“请进来”,也要积极地走出去,比如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们从小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参与非遗保护;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讲解非遗文化知识,并邀请他们参与传统刺绣体验,向居民讲解每副红色绣品的故事,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让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无缝融合,以非遗文化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大冶刺绣是一种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一针一线无不彰显了严苛的工匠精神。湖北工程职院将刺绣、布贴等本土重点非遗项目,融入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刺绣设计与工艺非遗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讲座,形成非遗特色课堂,实现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学校还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设计个性化刺绣旗袍,通过开展汉服秀、非遗秀等文化活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引导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活化运用非遗 探索融合之路
传承好和弘扬好非遗文化,还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活化运用非遗文化,呈现出诸多亮点。
积极推进校企融合发展,比如,学校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以电商直播的方式,把服装专业学生设计、制作的刺绣书签、刺绣服饰、刺绣包、刺绣台屏等非遗原创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还可以带动学生就业创业,形成“非遗+电商”模式;与本地的服装生产企业合作,将传统的刺绣文化,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让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让非遗文化活化应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让非遗文化融入企业生产。
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工匠融合培养之路,将传统技艺应用于现代生产、设计、文旅等领域,如联合企业开设“新型学徒制”培训班,着力打造技术技能型产业工作队伍,促进非遗传承。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非遗文化+民间工艺的融合发展模式。职业学校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开设相关非遗专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聘请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政、校、行、企”多元共融来实现“非遗传承人+学校教师”多师共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发展。
精神的培养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与非遗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也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最有效的主阵地,以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应当肩负起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使命,培养好一批非遗传承接班人,让非遗事业在职业院校扎根、发芽、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学斌.“第二个结合”的涵育历程、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考察[J]求索,2023(6):37-44.
[2]夏金星,燕玲,周启凤.“非遗”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路径与实施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23(02).
[3]张晓燕,张万红,刘月.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4).
[4]唐智彬,王池名.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与现实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19).
[5]钦媛.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88-91.
简介:赫宁,女,19940715,汉族,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
学院,助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学校邮政编码215009
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课题来源:苏州经贸职业技
术学院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J-SK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