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传承问题探究
李春生
德钦县升平镇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心 云南省 德钦县674599
摘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犹如璀璨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传承的问题,探讨有效的传承策略,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非遗传承;问题探究
引言:民间歌舞是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庆活动等场合发挥着独特作用。民间歌舞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乡土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下,其传承之路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深入探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传承问题,寻找有效的传承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传承问题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导致民间歌舞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承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传统民间歌舞技艺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精髓,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钻研这些技艺。其次,民间歌舞的传承多依赖于家族内部或师徒传承,这种传统模式在人口结构变化和年轻一代外流的情况下显得愈发脆弱。最后,民间歌舞在商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被过度包装和改造的风险,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制约了民间歌舞的传承与发展。
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传承策略
1.创新传承模式与机制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歌舞,就需要不断创新传承模式与机制。相关部门可以探索数字化记录与传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高清摄像机、录音设备以及数字编辑软件,全面记录民间歌舞的表演过程、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不仅可以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可以构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促进民间歌舞广泛传播与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线上平台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渠道发布相关作品,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线下则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让观众亲身体验民间歌舞的魅力。此外,相关部门可以构建“传承人+爱好者+专业机构”的协同传承机制,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普及性教学活动,或者组织民间歌舞爱好者成立社团,定期开展交流与学习。相关部门可以与专业艺术机构合作,对民间歌舞进行艺术提升与创新改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推动民间歌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加强人才教育与培养
许多老一辈的民间歌舞艺术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技艺和理解往往难以通过书本传授。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担任文化传承的导师,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向年轻一代传授技巧与表演经验,同时也要注重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的传递。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覆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让其接触并了解民间歌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发其的学习兴趣。相关部门要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部门之间的合作,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因此,可以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民族音乐学、舞蹈编导等,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演出和创作中去。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邀请当地有经验的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传授技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民间歌舞传承人才培养基地,专门为有志于从事民间歌舞传承的年轻人提供专业的培训与实习机会。培养基地可以提供必要的艺术培训,为学员提供真实的演出和实习环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实际场景,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基地与当地文化艺术团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为学员提供多元化的培训课程和丰富的实习机会,让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民间歌舞的演出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培养基地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员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满足其在艺术技巧等方面的需求,使学员能够全面掌握民间歌舞的艺术形式。
3.加大资金支持
相关部门应当增加对相关项目的财政拨款,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分配机制,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需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投融资对接会、研讨会等活动,搭建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同时,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非营利性机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其中,通过捐赠、资助等形式为非遗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社会资本的引入也十分重要。民间歌舞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投资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企业、文化基金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资金支持,并帮助推广地方文化。地方政府应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鼓励企业与文化机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文化基金,鼓励民间歌舞团体和非遗传承人向社会募集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和传承。此外,双方可以合作开展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等,既能为民间歌舞提供资金来源,又能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结束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是乡村文化脉络中跳动着的鲜活音符,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新传承模式与机制、加强人才教育与培养、加大资金支持与投入与制定保障政策与措施四项措施,以期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海. 基于民间歌舞传承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探究 [J].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4, (11): 121-123.
[2]季莹. 民俗学视域下安徽花鼓灯传承研究 [J]. 艺术评鉴, 2024, (13): 61-66.
[3]周沁. 恩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的传承问题探究 [J]. 北方音乐, 2018, 38 (22): 231-232.
[4]杨缦绮. 福建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采茶灯”传承探析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 20 (05): 3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