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美育浸润视阈下小学舞蹈教师美育素养研究
卢欣潼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510303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进程中,小学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育正在迈向新的阶段,需要不断推进美育浸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但当前研究领域对小学舞蹈教师美育素养的关注与探索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推动美育全面渗透小学教育,通过构建教学路径,为小学舞蹈教师的教学实操与理论学习提供参考。本文将通过辨析美育素养概念,解析新课标中1-2、3-7两学段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情形,总结研究成果,为小学舞蹈教育领域在教师素养提升、学科融合及美育推进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其在美育框架下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舞蹈教师;美育浸润;美育素养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关键地位日益彰显。《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施行,为舞蹈美育课程注入全新育人蓝图,充分彰显舞蹈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之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置身新时代浪潮,美育被赋予崭新内涵与深远意义,既着眼于审美鉴赏力、艺术表现力提升,更聚焦学生心灵滋养、精神成长,为小学美育工作开拓崭新方向。
二、美育素养概念辨析
(一)教师素养与美育素养概念
1、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涵盖多个维度,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素养、个人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这意味着小学舞蹈教师需要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道德层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一,在专业素养方面——重舞蹈专业技能教学应用。小学舞蹈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掌握多种舞蹈风格(民族舞、现代舞等)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正确的体态和舞蹈动作规范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学生兴趣,切换舞蹈风格。
第二,在知识素养方面——聚焦舞蹈知识系统性传授。小学舞蹈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知识,了解各类舞蹈的文化历史,包括不同民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能够在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中,讲解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步伐以及节奏规律等基础知识,并讲述舞蹈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内涵。
第三,在教学素养方面——重视儿童心理与教学实施。小学舞蹈教师应懂得儿童心理学,明晰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舞蹈教师需依据这个特性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环节,运用游戏化的舞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舞蹈。此外,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管控好课堂秩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舞蹈。
第四,在道德素养方面——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垂范。如守时、尊重学生等基本道德准则。
2、美育素养
美育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更是一种更新的要求,它涵盖了对美的感知、欣赏、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对于小学舞蹈教师来说,美育素养意味着不仅是教会学生舞蹈动作,更要让学生理解舞蹈中的美学元素。
第一,培育学生舞蹈美感感知能力。学生能够敏锐地察觉生活中的美,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艺术之美,皆能触发其审美体验。这种对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迁移到舞蹈教学中,如阳光洒在花朵上的画面、一幅油画绚丽色彩和精妙构图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舞蹈中的美。
第二,提升学生舞蹈美感鉴赏能力。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欣赏到美的价值。在舞蹈方面,能欣赏不同风格舞蹈作品的独特魅力,分析其美学元素,如舞蹈的节奏、动作编排、舞台美术等。
第三,激发学生舞蹈想象创造能力。小学舞蹈教师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会基本步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舞蹈创作,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第四,增强学生文化美感体悟能力。小学舞蹈教师需要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文化内涵。在教授中国古典舞时,通过讲述舞蹈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文化之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二)小学舞蹈教师:教师素养与美育素养的侧重点差异
1、小学舞蹈教师的教师素养更侧重于舞蹈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结合
小学舞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需熟练示范、拆解复杂动作,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授民族民间舞的旋转动作时,先准确示范,再分解动作,以“像旋转的小陀螺”等这类生动比喻、浅显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
2、小学舞蹈教师的美育素养更侧重于对美的理解和传播
美育素养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感受美、欣赏美,不仅仅局限于舞蹈动作本身。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美育素养会引导教师,让学生欣赏舞蹈表演中的舞台布置、服装搭配等元素所营造出的整体美感,而不是仅仅关注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三)小学舞蹈教师:教师素养与美育素养的内在关联
1、教师素养是美育素养的基石
小学舞蹈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才能精准地向学生展示舞蹈蕴含的美感。同时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素养为美育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的舞蹈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有机地融入美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技巧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从而实现美育与舞蹈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2、教师素养是美育素养的体现
小学舞蹈教师的专业舞蹈技能和教学能力是实现美育的手段。教师通过优美的舞蹈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舞蹈的美,这是美育素养中美的传播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文化素养又能为美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通过讲述舞蹈文化历史,以此拓宽学生对美的认知范围。
3、美育素养是教师素养的延展
随着教育对美育的重视,美育素养成为教师素养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教师素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美育的视角下进行提升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美育目标。美育素养也为小学舞蹈教师素养提供理论指导。美育素养中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理念,可以在小学舞蹈教师设计舞蹈教学课程时,注重引导学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而不仅仅是模仿。
4、教师素养与美育素养互促共进
教师在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过程中,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育手段,这有助于提高美育素养。而美育素养的提高又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素养。小学舞蹈教师的教师素养和美育素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小学舞蹈教师要明确二者的概念、侧重点,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素养,又要积极提高美育素养,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出具有较高美育水平的学生。
三、新课标中1-2学段与3-7学段舞蹈学科与各学科间的融合应用
(一)1-2学段
通过对该学段主要内容的研究(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1-2年级的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具有以下特点和目标:
第一,体验舞蹈乐趣:1-2年级的学生初涉舞蹈领域,其核心任务在于从舞蹈中体验到乐趣。借助富有趣味性的舞蹈活动,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好奇心和热爱,为后续深入学习舞蹈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第二,感知身体运动: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感知与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需教师加以引导,使其逐步觉察身体的运动变化,明晰身体各部位在舞蹈动作里的协同方式,进而提升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教师可运用拍手、跺脚这类简易的身体律动训练,助力孩子们在实践中熟悉身体节奏与运动规律。
第三,初步表达情感:尽管1-2年级的学生年纪尚小,但其已具备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传达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如以欢快的舞蹈表达喜悦、轻柔的动作传达温柔等,从而实现舞蹈与情感表达的初步融合。
案例:音乐教材花城版二年级第2课《勇敢的鄂伦春》感知蒙古族舞蹈
(二)3-7学段
伴随年龄增长与学习进程的推进,对3至7年级学生的舞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图1所示)。
第一,提升舞蹈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需在该阶段不断提升舞蹈技能,包括掌握更复杂的舞蹈动作、组合和编排技巧,以此提高舞蹈表现力。
第二,理解舞蹈文化:3-7年级的学生开始深入探究不同的舞蹈文化内涵,领略其作为艺术形式承载的历史、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以学习非洲塞内加尔小型歌舞剧为例,学生领略非洲人们的古老传统、独特生活,感受其热情奔放、自由洒脱的舞蹈风格,在学习多元文化的过程中,强化自身文化认同感和审美素养。
第三,创新与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舞蹈,融合多元风格,探索新表现形式。同时,积极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舞蹈作品,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实现个人艺术成长与团队协作精神协同发展。
第四,培养艺术素养:此阶段舞蹈教育不再拘于舞蹈技能的提升,而重培养学生全方位艺术素养塑造。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分析、评价,提升其对舞蹈艺术的感知、领悟与鉴赏力,激发他们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案例:音乐教材花城版六年级第12课《法图姑娘》感知“歌、舞、乐”
四、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全面美育浸润视阈下小学舞蹈教师美育素养,通过深入剖析明确了小学舞蹈教师在美育推进中的关键角色与多重素养要求。
在理论层面,对教师素养与美育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细致梳理。教师素养涵盖专业、知识、教学与道德等维度,是美育素养的根基与具体呈现;美育素养则侧重对美的感知、欣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超越动作表象,领悟舞蹈深层美感,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结合新课标要求,深入解析1-2学段与3-7学段学生舞蹈学习特点及目标。低学段注重激发舞蹈兴趣、感知身体律动与初步情感表达;高学段强调技能提升、文化理解、创新合作与综合艺术素养培育。小学舞蹈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契合不同学段学生需求,达成高效美育的教学目标。
此外,研究强调教师应积极整合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如借助音乐节奏感、美术画面感、语文情感表达等,丰富舞蹈教学内涵,为学生营造多元立体的美育学习情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研究成果为小学舞蹈教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引,助力其提升美育教学能力,为小学舞蹈教育注入新活力,推动全面美育在小学教育领域的深入实践与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面美育浸润视阈下小学舞蹈教师美育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24142781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