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邓熙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市永川区 40216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学习途径,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1]。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2]。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然而,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教育资源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存储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3]。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时事新闻、学术研究成果、专业知识等,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2.增强互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资料、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3.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多样化需求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标。

(二)消极影响

1.信息过载,导致认知困惑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4]。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的传播,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

2.价值观冲突,影响思想稳定互联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在这里碰撞和交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产生价值观冲突和思想困惑。

3.网络成瘾,损害身心健康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使得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导致学业荒废、社交能力下降、身心健康受损。

三、应对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长效机制

1.树立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观念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教师应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提高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5]。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评估等环节。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搭建网络思政平台,加强阵地建设

1.搭建网络思政平台高校应搭建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网络思政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服务。通过加强校园网和思政专题网站的建设,突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结合重大事件、开学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政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的网络文化作品,选树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强化网络素养教育,提高自律能力

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高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举办讲座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网络诱惑。

2.提高自律能力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方式。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传播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帮助他们排除在虚拟社会中所形成的不良心理。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1.加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思政工作人才[6]。通过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评论能力。

2.发挥学生骨干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7]。通过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生网络评论员、网络文明志愿者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建立预警机制,应对网络危机

1.建立预警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和预警网络危机事件。通过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等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网络危机。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通过举办网络安全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安全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案例研究

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该校搭建了网络思政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该校加强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政队伍建设,举办了一系列网络思政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此外,该校还加强了网络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律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五、结论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积极应对互联网的影响,更新教育观念、搭建网络思政平台、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预警机制等,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涌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刚.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2):210-212.

[2]李正军,张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02):63-70.

[3]杨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D].导师:张秋山.河北大学,2023.

[4]魏金名.信息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论创新研究[D].导师:李银兵.贵州师范大学,2024.

[5]陈曦.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导师: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2023.

[6]王亮亮,高慧.地方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6):62-64.

[7]谢一贝.网络环境下大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视角[J].价值工程,2018,37(04):20-21.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8.04.008.

邓熙鹏(1993-),男,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城市职业学院2023年科研项目“网络环境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XJSK20230202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