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材料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马广俊
枣庄交发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枣庄市 277100
引言
沥青材料作为公路路面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沥青材料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近年来,新型改性沥青材料(如 SBS 改性沥青)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化施工技术的推广,使得传统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1 公路沥青材料检测技术体系
1.1 基础物理性能检测
基础物理性能检测是评估沥青材料适用性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三项指标测试。针入度试验(ASTMD5/GB/T4509)通过标准针体在 25℃恒温下 5 秒内的贯入深度,表征沥青的软硬程度,SBS 改性沥青通常要求针入度值在 40-60 范围。软化点检测(ASTMD36/GB/T4507)采用环球法测定材料开始软化流动的温度,SBS 改性沥青此指标应 ⩾70% ,该指标直接反映沥青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延度测试(ASTMD113/GB/T4508)在 5qC±0.5qC 条件下以 5cm/min 速度拉伸至断裂,主要评价材料的低温变形能力,是寒冷地区沥青选型的关键依据。
1.2 老化性能测试
薄膜烘箱试验(TFOT):模拟沥青在施工加热过程中的老化情况,通过测定加热后沥青的质量损失,并根据需要测定残留物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沥青的耐老化性能。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与TFOT 类似,也是用于评估沥青的短期热老化影响。RTFOT 法中沥青膜更薄,更接近沥青混合料的实际情况,且试验时间相对较短,但对于黏度较高的改性沥青,可能存在沥青流出瓶口的问题。压力老化试验(PAV):主要用于预测沥青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衰减,通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沥青进行老化处理,然后测试其相关性能指标,为沥青的长期性能评估提供依据。
1.3 延度检测
将沥青试样加热至流动状态,充分搅拌均匀后,将其倒入预先准备好的“8”字形试模中。在浇注过程中,要避免试样中混入气泡,如有气泡应及时用热刮刀除去。试模应清洁、干燥,并且在浇注前可在其内部表面涂上一层隔离剂,如甘油与滑石粉的混合物,方便试件脱模。待试样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后,将试模放入规定温度的恒温水浴中进行养护。对于低温延度测试(如 5c ),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 1.5h ;对于较高温度测试(如 25°C ),养护时间可适当缩短,但也要保证试件达到规定的测试温度。将延度仪放置在水平位置,检查拉伸装置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拉伸速度是否能够准确控制。一般延度试验的拉伸速度有规定的标准,如 5cm/min±0.25cm/min, 。调节延度仪的水槽温度,使其与试件养护温度一致,并且要保证水槽中的水温均匀稳定。从恒温水浴中取出带有试件的试模,用热刮刀将试件两端多余的沥青刮平,使试件与试模边缘齐平。然后将试件放入延度仪的水槽中,将试件的两端分别夹在延度仪的拉伸夹具上,注意要保证试件在拉伸过程中处于水槽的中央位置,并且拉伸方向与试件的轴线方向一致。启动延度仪,按照规定的拉伸速度对试件进行拉伸操作。在拉伸过程中,要观察试件的变化情况。当试件被拉伸至断裂时,延度仪会自动停止拉伸,此时读取延度仪上显示的拉伸长度数值,精确到 0.1cm 。对于同一沥青试样,至少应进行三次平行试验,每次试验的结果与平均值的偏差不应超过 10% ,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延度越大,表明沥青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承受更大的拉伸变形而不发生断裂,即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越好。
1.4 先进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分析与超声波检测等无损技术逐渐应用于沥青材料评价。红外光谱仪通过分析沥青的分子结构,可快速识别改性剂类型及含量,为材料质量追溯提供依据。超声波检测法则用于探测沥青混合料内部缺陷,如空隙率分布、层间粘结状况等,该技术具有操作便捷、不破坏结构的优势,已在路面竣工验收中得到推广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施工过程质量监控中表现突出,通过检测沥青混合料摊铺和压实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可直观反映温度离析程度。实际应用中,颜色较深区域代表温度较低,浅色区域代表温度较高,该方法为实时调整碾压工艺提供了数据支持。
2 公路沥青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2.1 严格取样管理
(1)合理选择取样时间和地点:沥青取样应在拌合站或运输车上进行,这样能及时反映沥青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供应商起到监控作用。例如,在沥青运输到施工现场时取样,可避免因储存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沥青性能发生变化,从源头上控制沥青质量。(2)确保取样数量和代表性:从加热的储存罐中取样时,应按不同深度取三个样品混合进行检验;在运输车卸车时取样,应按时间间隔取三个样品混合检验。每次取样数量要满足检测和留样所需,保证所取样品能代表整批沥青的质量。
2.2 原材料质量管控
原材料质量是确保沥青路面性能的基础,需建立严格的进场检验制度。对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按照 GB18242-2008 标准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外观质量(气泡、裂纹检查)、尺寸测量(长度、宽度、厚度)及物理性能测试(拉伸强度 ⩾500N/5cm 、延伸率 ⩾30% 等)。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应控制最大公称粒径及其邻近区间的通过率,通过精细化调整配合比设计,可有效防止集料离析。拌和楼冷料仓应增设足够高度的隔板,防止相邻料仓物料干扰,并采用矩形开口设计辅以振动器技术,保证冷料均匀出料。
2.3 强化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1)储存管理:沥青应储存在专用的储存罐中,保持储存环境温度稳定,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侵入。定期对储存的沥青进行检测,查看其性能是否发生变化,对于长时间储存的沥青,在使用前需重新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2)施工过程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温度、拌和时间、摊铺厚度和压实度等参数。例如,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确保沥青与集料充分均匀拌和;合理控制摊铺速度和厚度,保证路面平整度;按照规定的压实工艺进行压实,提高路面的密实度,增强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
2.4 质量验收标准体系
建立多层次验收标准体系,包括:原材料进场检验(如SBS 改性沥青的27项检测指标)、施工过程抽检(每 500 米钻芯取样 1 次)及竣工验收评估。采用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当粗集料离析区域构造深度明显偏大时,需进行针对性处理。引入质量评分系统,对各施工环节进行量化评价,为后续工程改进提供依据。
公路沥青材料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物理性能测试向化学组分分析、无损检测方向发展,质量控制模式正迈向智能化、全过程管控。实践表明,通过基础指标严格检测、施工过程动态监控及智能化技术应用,可显著提升沥青路面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改性沥青检测标准,开发更高效的物联网监控设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质量预测模型,为智慧交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原建春 . 道路桥梁工程的原材料试验检测技术初探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5(1):124-126.
[2] 李晓芹 .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原材料试验检测方法与质量保障措施 [J].工程技术研究 ,2023(12):115-117.
[3] 刘帆 . 基于不同发泡条件的泡沫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分析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5(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