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工地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分析

作者

于小杉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 110000

一、智慧工地的内涵与特点

智慧工地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工地管理模式,它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建筑施工过程的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智能分析和协同管理。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感知: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能够实时采集人员、机械、环境、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如人员的位置和移动轨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施工现场的温湿度和粉尘浓度等。

实时互联: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采集到的各类信息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实现了施工现场与管理中心的无缝对接,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工地的实时情况。

智能分析: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问题等,并发出预警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协同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实现了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二、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安全操作规程,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管理方式落后:传统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纸质记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信息遗漏和错误,难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面、实时监控。

隐患排查不及时: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人员流动大,传统的隐患排查方式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进行处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应急预案不完善等原因,应急响应速度较慢,难以有效控制事故的扩大。

三、智慧工地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以人为本: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人员的需求和权益,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预防为主:以预防安全事故为核心目标,通过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技术引领: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安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协同高效:建立健全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联动,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体系内容

人员管理子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定位技术等对施工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实时掌握施工人员的进出工地情况、位置分布和工作状态。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设备管理子系统: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故障信息等,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还可以预测设备的故障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环境管理子系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如温湿度、粉尘浓度、噪音等,当环境参数超过规定标准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对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隐患排查与治理子系统:通过移动终端、摄像头等设备收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信息,对隐患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并跟踪隐患的治理过程,确保隐患及时得到整改。同时,对隐患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应急管理子系统: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当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调度人员、物资等资源进行救援。通过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递,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四、智慧工地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

(一)实时监控与预警

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的各类感知设备,实时采集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对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如施工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设备运行异常、环境参数超标等,立即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二)隐患排查与治理

利用隐患排查与治理子系统,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上报发现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在管理平台上对隐患进行审核、分配和跟踪。系统会自动提醒相关责任人按时完成隐患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隐患排查与治理的闭环管理,提高了隐患整改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对隐患信息的分析,可以找出隐患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管理子系统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记录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等。根据施工人员的岗位需求和技能水平,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在线学习、现场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

五、结论

智慧工地的出现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和应用智慧工地背景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实时监控与预警、隐患排查与治理、人员培训与管理、应急响应与处置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建筑施工过程的全面、实时、智能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然而,智慧工地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还面临着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人才培养、行业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以促进智慧工地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慧工地安全管理体系将更加成熟和完善,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双增,李君。智慧工地建设中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建筑安全,2023, 38 (05):45-48.

[2] 张建平,李成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J]. 施工技术,2022, 51 (12):112-115.

[3] 刘志强,王海燕。大数据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2021, 54 (08):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