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实践
付强 丁志恒
河北省承德汇泓林业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恢复成为当务之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石,在生态恢复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其应用与实践,阐述如何精准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为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如何通过合理布局造林树种、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怎样依据监测数据持续调整优化方案,保障生态恢复成效。旨在强调其全方位助力生态恢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生态恢复;森林资源调查;造林规划;效果监测
0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生存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生态恢复已成为关乎地球未来与人类福祉的紧迫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宛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森林生态的每一寸肌理,为生态恢复手术式治疗提供关键蓝图。从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到量身定制造林规划,再到全程跟踪监测效果,其贯穿生态恢复始终。深入研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实践,是开启生态修复之门的钥匙,对重塑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指引我们迈向生态友好型未来。
1森林资源精准调查
1.1植被类型详查
植被类型是森林生态的外貌标识,详细调查意义非凡。不同植被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其生态功能、生长特性各异。针叶林多耐寒耐旱,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稳定水土;阔叶林四季更迭景观多变,为众多生物提供多样栖息空间。调查人员需深入山林,依据植物形态、叶形、花期等特征识别植被,借助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定位分布区域,绘制高精度植被分布图。这不仅明晰森林生态多样性现状,更为后续生态恢复选定适配植被、规划合理布局奠定基础,确保恢复措施贴合自然规律。
1.2野生动物栖息地评估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评估栖息地是生态恢复关键一环。了解野生动物食源植物分布,像松鼠依赖坚果类树木、大熊猫钟情竹子,调查其丰富度与空间分布,保障食物供给;勘察水源地,清澈溪流、静谧水潭是众多动物饮水、嬉戏之处,确保水源稳定与清洁;探测隐蔽场所,树洞、灌木丛、山洞为动物繁衍、躲避天敌必备,维护栖息地完整性。综合评估结果为生态恢复中预留动物迁徙廊道、打造适宜生境指明方向,促进生物多样性繁荣,让森林重归热闹生机。
1.3土壤肥力测定
土壤肥力如同森林成长的“营养源”,决定植被扎根深度与繁茂程度。测定土壤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含量,了解养分供给潜能;剖析有机质组成,其是土壤微生物的“能量库”,影响土壤结构与保肥保水能力;测试土壤酸碱度,酸性土壤适宜杜鹃、茶树等喜酸植物,碱性土壤利于枸杞、甘草生长。借助专业仪器采样分析,依结果为造林选种适配土壤的树种,或针对性改良土壤,补充缺失养分、调节酸碱度,为幼苗茁壮成长备足“口粮”,开启生态恢复良性循环。
2科学造林规划设计
2.1树种选择适配性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命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干旱少雨地区选耐旱沙棘、梭梭树,湿润多雨地带种喜湿樟树、榕树;考量土壤条件,贫瘠土地用耐瘠薄马尾松、刺槐,肥沃土壤植经济价值高的银杏、核桃;兼顾生态功能需求,水源涵养区种根系发达的柳树、杨树固土保水,风沙防护带植抗风阻沙的胡杨、沙枣。精准适配树种,让造林事半功倍,树木扎根稳、成长快,高效发挥生态修复功能。
2.2森林结构优化布局
合理布局森林结构,编织紧密生态网络。垂直结构上,模拟自然分层,高大乔木撑起林冠层,中层配灌木填补空隙、提供隐蔽,下层铺草本涵养水土、吸引昆虫,形成错落有致、资源共享空间;水平结构里,规划块状、带状混交林,不同树种交替种植,防止病虫害大面积蔓延,促进物种交流。如在山区营造针阔混交林,既提升景观观赏性,又增强生态韧性,全方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速生态恢复进程。
2.3造林密度合理调控
造林密度关乎树木生长空间与资源竞争。密度过大,树木争光、争水、争肥,生长受限易成“小老头树”,还增加病虫害风险;密度过小,土地资源浪费,生态修复缓慢。依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精细测算,速生树种间距适当放宽,慢生树种相对密植;肥沃土壤稀植,贫瘠土壤合理密植。科学调控密度,平衡树木个体发育与群体生态效益,确保造林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恢复注入持续动力。
3生态恢复效果持续监测
3.1植被生长动态跟踪
持续追踪植被生长态势,无疑是生态恢复工作进程中的“晴雨表”,直观而精准地反映着生态修复成效。专业监测人员需定期深入林地,手持精准测量工具,一丝不苟地测量树木胸径、树高,细致入微地观察树冠扩展幅度,如同为每一棵树木建立专属的“成长档案”;同时,认真记录草本植物盖度、频度变化,从微观层面捕捉生态系统底层植被的演变轨迹。依据长期积累的详实数据,精心绘制生长曲线,将植被生长的动态变化以直观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比不同年份的数据资料,便能精准掌握植被恢复速率,进而对造林成效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倘若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某区域树木生长迟缓,如同身体不适的病人发出求救信号,此时需迅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分析病因,排查是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受限、土壤养分耗尽无法满足生长需求,还是病虫害肆虐侵袭植株健康。一旦查明原因,立即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抚育措施,针对性地施肥补充养分、合理修剪优化树形、全力防治病虫害,为植被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保障生态恢复工作稳步前行,一步一个脚印迈向胜利彼岸。
3.2生态功能指标监测
聚焦生态功能指标监测,恰似为生态恢复工作架起一座精准量化的“天平”,客观而全面地衡量着生态修复成果。通过安装先进的监测设备,持续监测土壤侵蚀量,将恢复前后的数据进行细致对比,如同用精密尺子丈量森林固土保水的卓越成效;运用专业水文仪器,密切测定水源涵养能力,观测溪流径流量、水质变化,以详实数据见证森林涵养水源的强大实力;借助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系统统计生物多样性指数,认真记录物种新增、消失情况,生动反映生态系统的活力与韧性。依据这些精准监测得到的结果,便能精准定位生态恢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优化后续生态恢复策略,哪里不足补哪里,让生态恢复工作如同精准导航的航船,在茫茫生态修复大海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不断向纵深推进,驶向生态繁荣的彼岸。
3.3适应性调整优化方案
生态恢复绝非一蹴而就的静态工程,而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动态交互、不断适应调整的复杂过程。根据植被生长动态跟踪、生态功能指标监测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倘若因前期树种选择不当,导致大量树木出现枯萎、死亡现象,如同战场上的战略失误,此时需及时悬崖勒马,更换为更适配当地环境的树种,重新点燃生态恢复的希望之火;若森林结构失衡,引发生态功能弱化,表现为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不良症状,那就必须痛定思痛,重新布局森林结构,优化树种搭配、调整空间分布,重塑生态系统健康体魄;要是造林密度不合理,阻碍了树木正常生长,同样需要当机立断,依据最新监测数据进行二次调整,确保每一棵树木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持续优化方案,确保生态恢复工作紧贴实际、精准高效,如同与自然携手共进的亲密伙伴,让受损生态系统重回巅峰状态,绽放出盎然绿色生机,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4总结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生态恢复这场宏大战役中,从前期森林资源精准把脉,到中期科学造林规划实施,再到后期效果持续监测优化,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精准调查为恢复找对方向,科学规划为修复铺就坦途,持续监测为成效保驾护航。唯有充分发挥其全方位效能,凝聚各方力量,严格落实每一步骤,才能让生态恢复落地有声,重现山川翠绿、鸟语花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上稳健前行,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杨远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11):139-141.
[2]唐远航,朱国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4,(15):133-135.
[3]储小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4,(1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