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地生物资源的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研究
邵娟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226300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本地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本文聚焦初中生物具体知识点,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开展教学。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依托本地植物标本、借助本土生态案例、利用本地作物生殖特性、结合本地生物遗传现象等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本地资源;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引言
生物学科与自然环境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初中生物作为学生接触生物学科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认知至关重要。本地生物资源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教学素材,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然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本地生物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和实验室,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相结合,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深入研究基于本地生物资源的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本地生物资源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本地生物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学生对其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生物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观察本地常见的植物时,可以亲身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加深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利用本地生物资源进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生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本地生物资源的利用还能增强学生对本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基于本地生物资源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依托本地植物标本,具象化细胞结构教学
在初中生物 “细胞的结构” 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集本地常见的植物,如梧桐、月季、银杏等,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永久标本。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本地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对比不同植物细胞的异同,从而具象化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等。教师应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本地植物的叶片、茎等部位,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的外部形态与细胞结构的关系。例如,观察梧桐叶片的宽大和薄,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形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进而联系到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如刀片、镊子、载玻片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特点,分析不同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如表皮细胞的排列紧密对保护植物的作用,叶肉细胞中丰富的叶绿体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二)借助本土生态案例,深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理解
初中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是重要的知识点,本地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如本地的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系统。教师可以选取本地典型的生态区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本地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本地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例如,本地的仙人掌具有肉质茎和刺状叶,这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蒸发;青蛙的皮肤湿润且光滑,有利于在水中和陆地上呼吸和活动。同时,让学生观察人类活动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污染对水源和空气的破坏等。通过这些本土生态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三)利用本地作物生殖特性,具象化植物生殖知识
在 “植物的生殖” 教学中,本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果树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本地作物的生殖过程,了解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方式。例如,观察水稻的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过程,让学生理解有性生殖的特点和过程;观察本地果树如苹果树、桃树的嫁接和扦插繁殖,了解无性生殖的方法和优势。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比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异同,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意义。在观察本地作物生殖特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种植和养护活动,如种植本地的蔬菜种子,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所需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尝试对本地的果树进行嫁接操作,亲身体验无性生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合本地生物遗传现象,生动化遗传与变异教学
“遗传与变异” 是初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本地的生物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如宠物的毛色、体型,农作物的品种特性,人类的一些性状等。教师可以选取本地常见的生物,如本地的家猫、家犬、金鱼、水稻品种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性状表现,分析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通过观察本地生物亲子代之间的性状相似性和差异性,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例如,观察本地家猫的毛色,发现亲代和子代之间毛色的相似和不同,分析可能的基因组合;观察本地水稻品种的抗倒伏性和产量,了解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本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总结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孟德尔遗传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性状的遗传概率等知识。
四、结语
本地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直观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本地生物资源的价值,结合初中生物具体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如依托本地植物标本具象化细胞结构教学、借助本土生态案例深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理解、利用本地作物生殖特性具象化植物生殖知识、结合本地生物遗传现象生动化遗传与变异教学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让生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红. 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J]. 学周刊, 2022, (06): 17-18.
[2]董旭昶. 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初中生物教学开展策略 [J]. 甘肃教育, 2020, (10): 85.
[3]张艳萍. 自主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 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 荆楚学术(2020年3月).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中学;, 2020: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