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库水源区水质安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联分析

作者

王跃新

黑龙江启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水库水源区的水质安全对于保障区域用水供应至关重要。水文地质条件作为影响水质的关键内在因素,与水质安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本文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剖析不同水文地质构造对水库水源区水体循环与水质净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过程中水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地质介质特性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旨在为水库水源区的水质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关键词:水库水源区;水质安全;水文地质条件;水体循环;污染物迁移

0引言

水库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储备设施,其水源区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稳定。通常把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称为水文地质问题,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条件称为水文地质条件。一方面,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模式和水量平衡,进而影响水体的更新速度与自净能力。另一方面,地质介质的孔隙结构、渗透性等特性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路径、扩散范围和转化过程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水库水源区水质安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联,有助于从根源上把握水质变化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水质保护策略。

1水文地质构造对水体循环与水质净化的影响

1.1地层结构与水的赋存运移

地层结构的差异导致水在水库水源区的赋存和运移方式截然不同。例如,在一些由多孔砂岩构成的地层中,孔隙度较大,地下水能够较为顺畅地在其中流动和储存。这种地层结构有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快速交换,促进了水体的循环更新。而在黏土含量较高的地层里,由于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微小且连通性差,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极为缓慢,水的赋存相对稳定但更新周期长。这使得在该区域内,一旦发生污染,污染物难以被快速稀释和冲走,容易在局部积累,对水质安全构成长期威胁。不同地层结构的组合还会形成复杂的含水层系统,如承压含水层与潜水含水层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水库水源区的水量分配和水质变化。

1.2岩石特性与水质调节

岩石的特性在水质净化和调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某些岩石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像石灰岩,其表面的孔隙和化学成分能够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部分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而一些火山岩中富含矿物质,在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有微量的矿物质溶解到水中,改变水的化学组成。例如,适量的矿物质可以调节水的硬度和酸碱度,使其更适宜于生物生存和人类使用。然而,如果岩石中的某些有害矿物质含量过高,如含有过量的氟化物或砷化物的岩石,在长期的水岩作用下,可能会导致这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发水质恶化,影响水库水源区的水质安全。

2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过程中的水质变化

2.1水量交换与水质混合

地下水与地表水在水库水源区存在着密切的水量交换关系,这种交换过程伴随着水质的混合。在丰水期,地表水水位上升,可能会补给地下水,将地表水中携带的泥沙、有机物、微生物等带入地下含水层。而在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时,又会向地表排泄,将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溶解气体等输送到地表水体。例如,在一些山区水库水源区,雨季时大量的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其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随着水流渗入地下,与地下水混合。当地下水在旱季回补地表水时,这些物质又重新进入地表水体,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或微生物超标等水质问题。

2.2溶质迁移与水质演变

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过程中,溶质的迁移是导致水质演变的重要因素。地下水中通常含有各种溶解性的离子,如钙、镁、铁、锰等。当与地表水交换时,这些离子会随着水流迁移。例如,在一些富含铁锰离子的地下水区域,当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时,铁锰离子进入地表水体,在有氧条件下,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沉淀,使水的颜色变红、浑浊,并且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此外,地表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通过扩散和对流作用进入地下水,如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农药、化肥等,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地表水,然后逐渐渗透到地下水中,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而受污染的地下水又会在一定条件下反哺地表水,进一步恶化水库水源区的水质。

3地质介质特性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3.1孔隙结构与污染物扩散

地质介质的孔隙结构对污染物在水库水源区的扩散范围和速度有着关键的控制作用。在孔隙度较大、孔隙连通性好的地质介质中,如疏松的砂质土壤,污染物能够较为迅速地在其中扩散。例如,石油类污染物泄漏到这种地质介质中,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在较大范围内扩散,污染大片区域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而在孔隙度小、孔隙结构复杂的黏土或页岩介质中,污染物的扩散受到极大限制,往往只能在污染源附近积聚。但这并不意味着污染危害小,相反,由于扩散缓慢,污染物可能会在局部形成高浓度区域,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高强度的污染威胁,并且在后期治理时难度也较大,因为难以将污染物从这种致密的地质介质中有效清除。

3.2渗透性与污染物迁移路径

地质介质的渗透性决定了污染物在水库水源区的迁移路径。渗透性强的介质,如砂层和砾石层,是污染物迁移的快速通道。一旦有污染物进入,它们会沿着这些高渗透性的地层迅速迁移,可能很快到达水库水体,对水质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例如,工业废水通过渗透进入地下含水层,如果含水层主要由砂层构成,废水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到较大范围,并可能沿着地下水流向水库。而渗透性差的介质则会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路径,迫使污染物绕流或转向,增加了污染物迁移的复杂性。在一些多层地质结构中,低渗透性的黏土层可能会起到阻挡污染物的作用,使污染物在黏土层上方或下方改变迁移方向,从而延迟污染物到达水库的时间,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区域积聚,形成潜在的污染隐患。

4总结

水库水源区水质安全与水文地质条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文地质构造通过对水体循环与水质净化的影响,如地层结构、岩石特性和地质构造分别在水的赋存运移、水质调节方面发挥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过程中,水量交换在不断改变着水质;地质介质特性在污染物迁移转化方面,孔隙结构、渗透性各有其影响机制。深入理解这些关联,有助于在水库水源区的管理和保护中,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水质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余启辉,林莉,金海洋,陈力.丹江口水库氮磷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安全保障对策[J].中国水利,2024,(20):59-66.

[2]袁海光,黎紫珊,杨洁鑫,黄一航,卢桂宁,党志,黄飞.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浸出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影响[J].环境化学,2024,43(02):487-496.

[3]杨勇.准格尔矿区水源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2020,31(09):42-44.